• 41阅读
  • 0回复

松花江畔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15
第6版()
专栏:

松花江畔散记
艾寒
隆冬季节给美丽的松花江带来了北国风光。大江两岸一片银色世界,冰封的江面上,一条炉灰铺的冰马路,供马车、自行车和行人来往行走,直通市郊各农村人民公社。另一条冰道,平滑得像玻璃一般,专供各种冰爬犁通行。这里,每天来往的爬犁、车马络绎不绝,载运着支援农村的春耕机具和物资,郊区公社的社员们向城市运送着各种副食品。
松花江畔,防汛纪念塔傲然耸立。这是哈尔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1957年历史上特大洪水的胜利标志。松花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条最重要的河流,它的干流和支流在黑龙江省境内长达两千公里,流域面积约五千多平方公里。在半世纪里,松花江曾先后发生九次较大的洪水。东北解放后,对治理松花江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在党的领导下,黑龙江省人民在松花江干流修建和初步整修了一千四百多里堤坝,在一些支流上,也重点兴修了民堤,因而战胜了解放后从1951年到1960年的五次特大洪水。如今,在防汛纪念塔面前,既不是波涛汹涌的洪水,也不是夏日平静的江面,而是一条冰雪积成的银带。极目四望,北方冬天独有的“树挂”,给江畔林荫道两侧的垂柳披上了银装,像是一簇簇盛开的梨花。
哈尔滨的冬天是漫长的。从头年11月结冰,到第二年4月中旬松花江开航,足足有五个多月。在漫长的冬季,人们充分利用冰封江面的自然条件,检修渔船,进行冬季捕鱼。松花江盛产白鱼、鲤鱼、鳌花鱼等名贵鱼类。远在五十多年前,哈尔滨是一个仅有几户渔民居住的村落,足见这里的人民早有捕鱼习惯。在冰封的江面上,只见三五成群的渔民,拿着“冰穿”(凿冰的工具)和渔网,寻找适当的地点,刨开近三尺厚的冰层,然后把网具顺洞放到冰下。成百丈长的大渔网,要凿很多冰洞。人们把网在冰下拉开,一天可以捕两次鱼。渔民们说:这样捕法一网就能捕获上万斤。从去年11月江面封冻后,到今年1月上旬,松花江流域冰上捕鱼队捕获各种鱼类六千余万斤。
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水产部门的工人,在江口建立了冰上修船场。十几艘大大小小的机船、拖船和小汽轮,被冰冻得牢牢的,修船工人抡着铁镐,沿着船边凿开冰封的江面,刨成一个个三尺长、二尺宽、一尺深的冰槽。工人告诉我们:现在江面冰冻已近三尺,把上面的冰刨掉一尺,它又会再往下冻。刨出的冰槽就是工人们站着油刷船底、吃水部分的作业场所。我们从冰槽爬上船,穿过甲板,到机器房,几个工人正在拆卸修理冷冻设备和柴油机。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舵工黄玉岭告诉我们:正在冬修的两艘冷冻船,是省水产局的职工为了使全国人民吃到黑龙江的鲜大马哈鱼,去年特地修造的。过去黑龙江产的大马哈鱼,因为没有冷冻船,只能把鱼腌咸外运。去年造了冷冻船,试航到松花江下游的抚远县,第一次就运回来五十吨鲜大马哈鱼。黄玉岭说:“我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上航行三十七年,为冷冻船掌舵还是第一次呢!”
(附图片)
哈尔滨的冬天 王丕显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