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适应当前生产 活跃农村集市 聊城“十匠”串乡修造农具 昌平组织能工巧匠增产名牌农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17
第1版()
专栏:

适应当前生产 活跃农村集市
聊城“十匠”串乡修造农具
昌平组织能工巧匠增产名牌农具
据新华社济南16日电 山东聊城市积极组织“十匠”开展小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具的修配和制造活动。仅去年12月上、中两旬,就给生产队和社员制造修理锄、镰、锨等各种小农具、家具二万七千多件,还做了八千七百多个配件,支援了农业生产。
聊城市的手工行业有铁、木、刀、剪、石、补锅、锯碗、扎笼、修车等十余种,群众俗称“十匠”。这些手工业者一向是农忙务农、农闲从事手工业。为了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全市已组织五百多名“十匠”,并建立起六十三个生产队农具修配站。在经营方式上,采取四结合的办法,即:工业与农业结合,农忙务农,农闲做工;固定(集镇)与流动(串乡)结合;修理与制造结合;农具生产与家具生产结合。凡适于集中经营的行业,如红炉等,由生产队作为副业生产经营,原材料由队负责。在组织领导上,因为手工业行业多、品种杂、分布广、流动大的特点,根据“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由生产队统一领导、全面安排,各有关部门协同加强管理,即公社、生产队负责政治思想教育和解决工具等具体问题;工业和商业部门负责原材料的供应;市场管理所负责价格管理事项。这样一来,大大调动了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随着修配工作的开展,活跃了农村集市贸易。目前,全市几十个城乡集镇,每逢集日,都是大摊小担,修、补、锻、打,业务很忙。
据新华社13日讯 北京市昌平县一批能工巧匠正在增产本地农民爱用的名牌农具。
以制造七里渠小鞍、夹板著称的老工人刘景轩等三人,成立了一个生产小组,已赶制出一百多个小鞍和三百多副夹板。名传昌平和附近各县农村的“双枣花”锄板,具有轻快而经久耐用的特点,现在也已由祖辈相传、专打这种锄板的李景仙三兄弟恢复了生产。有一种被农民称为“碰倒山”的犁铧,又耐用,又省力,最宜于耕山地,现在也已生产出几千件。
已经制出的名牌农具,在市场上受到社员的欢迎,有些产品一上市很快就销光了。据昌平镇生产资料门市部的负责人说,过去每年12月是农具经营的淡季,而去年12月却售出了小农具一千七百多件。
从去年冬季以来,昌平县很多社员在添置小农具中,指名要买著名工匠打制的名牌农具。中共昌平县委了解后,便指示有关部门立即组织能工巧匠制造。现在,一些祖辈相传、具有特种技术的工匠,已分别参加县、公社、生产大队的农具厂或农具修配组织,专门生产名牌产品。这些农具厂都建立了产品质量检查制度,不合格的产品不入库不出厂,出厂后社员觉得不好使,还可以保修理、改制或退换,以保证产品质量,保持名牌农具信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