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张师傅的“保险活”——记十一年生产无废品的南京电瓷厂老钳工张阿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18
第2版()
专栏:江苏通讯

张师傅的“保险活”
——记十一年生产无废品的南京电瓷厂老钳工张阿荣
在南京电瓷厂的大礼堂里,厂的共青团团委正召开增产节约运动宣传大会。在锣鼓声中,一位身体健壮的老工人,被拥上了讲台。台前人们谈论着这位讲师是谁,旁边一个青年质量检验员笑着说:“这就是金工车间模具工——张阿荣老师傅,尽出‘保险活’。我们检验员见到他的活可从来找不出什么毛病。”
张阿荣师傅今年五十七岁了,有四十四年工龄。解放十一年来,他作的精密模具,从来没有出过废品。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他被评为全厂的质量标兵。他作“保险活”的生动故事,在厂里广泛传颂着。
把废品消灭在发生之前
张阿荣经常说:“模具是生产产品的工具,出一点毛病,都会影响电瓷产品的质量,也就会影响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在钳工工作台的日光灯下,张师傅总是那么聚精会神地工作着。有时你叫他两声,他都听不见。熟悉他的人都说:“张师傅是个干活顶认真的人!”
一天,张阿荣接了个新活,是翻砂车间“硬模浇注”所用的金属硬模。老张带上老花镜,在日光灯下看图纸。看来看去,心里不落实。他想:这个活是第一次作,不知图纸行不行,可不能粗心大意。还是那个老办法,模具是那个车间使用,就找那个车间请教。到了翻砂车间,他仔细观察一副正在使用的旧硬模。这副模子是按照厂里的图纸做成的。
老张急匆匆地回到金工车间,对车间主任说:“这张图纸设计的浇口有毛病。可不能照葫芦画瓢,你看有什么办法改进。”车间主任想了想回答:“听说别处设计的浇口是曲线的,我们厂设计的是直线的,曲线的也许好用。就是没有图样,你试着搞一个吧!”
硬模浇口的“直线”“曲线”,在张师傅的脑子里翻腾起来,老张带着老花镜对着图纸苦心思索,香烟吸了一支又一支。猛然,他自言自语地说:“噢,问题就在这里。”原来,他想出曲线浇口压力足、直线浇口压力小的道理来了。接着,他拿起钢笔,横一划,竖一划,画了改,改了画,画好了草图。
第二天,他把草图拿给车间主任看,车间主任高兴地说:“真快,这个图可解决问题。”图样定了下来,老张还不放心,又用肥皂作了个样子,根据这个样子,再考虑加工模具的方法、步骤。其中有个别地方拿不稳,又找这个研究,找那个请教,还同自己的徒弟商量,直到心里落了实,才动手作起来。
新的金属硬模作好了,老张抱着它来到翻砂车间,看它到底合用不合用。当通红的铁水注进了硬模浇口,他的面容随着这个紧张的操作而紧张起来。他多么希望看到浇出质量优良的铸件呵!事实证明,铸件质量是良好的,可是老张还不放心:“再试一次吧!”事实又一次证明,质量的确是优良的,老张这才泛出了满面笑容。
张阿荣就是这样对产品质量负责到底。大跃进以来,他提了很多革新建议,对于提高模具质量、产量,节约原材料,起了不小作用。
“不是一个人的事……”
张阿荣常说:“作保险活,不是一个人的事,必须左邻右舍大家协作。”每当他把模具上的配件交给车工来作,总要从加工要求到操作方法,千叮咛万嘱咐;加工的时候,又要到车床旁边,看看有什么困难;加工完了,再仔细检验,是否合乎规格要求。一天,老张拿着精密模具上一个配件,来找青年车工计有余。
“小计,这是精密模具上的冲头,请你来加工。加工前,要好好消化图纸;要仔细安排加工步骤;操作的时候,工作物要夹紧,放平……”老张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噢,要这样作,明白了。”小计看了看工作物。
“可要好好消化图纸,仔细安排加工步骤……”老张又讲了一遍。
“好,我注意就是了。”小计又看了看工作物。老张这才慢慢走开。
小计低下头来,正要开动机床,一个人影闪在他的面前。抬头一看,仍然是张师傅。
“小计,操作的时候,夹紧。放平。是精密活,要细心,细心……”
“我一定照办,一定保险!”小计斩钉截铁地说。老张才满意地走开。
在金工车间里,不只小计一个,很多工人都被张师傅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大家都作起“保险活”来。
巧用“老爷”工具
有人会问,张师傅作的活儿质量高,所用的工具一定是新的吧?不,不是新的,却是一批使用了多年的
“老爷”货。他常说:“工具,你不爱护它,它就不听你使唤,也就作不出保险活。”他爱护工具,就像疼爱自己儿女那样,对它们有了深厚的感情。一年到头,天天这样:当当当,下班铃响了,张阿荣就用废棉纱擦拭着一件件工具,擦完了再涂上一层油;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工具箱里,才离开车间。这些“老爷”工具,仍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不是么?张师傅使用它们,作出了件件合格的“保险活”。
有一回,一个工人借了老张内外卡,去量耐火砖的尺寸,一不小心把卡尺精密度蚀掉了十丝。有人劝老张干脆领一只新的。老张说道:“这是我的老伙伴,修一下还行,何必领新的!”他费了一番功夫,校正了卡尺的精密度,又用它作起精密活来。张师傅正是这样爱护工具,爱惜国家财产,所以十一年来,仅仅领过一件新工具,却干出了大批“保险活”。
·高治强 黄文声 龚苏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