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人民智慧的结晶——谈豫剧“三哭殿”主题和人物的处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19
第7版()
专栏:

人民智慧的结晶
——谈豫剧“三哭殿”主题和人物的处理
沈 嶢
河南省豫剧院二团来京演出,带来了很多好戏。最近看到他们的传统剧目《三哭殿》,感到这出戏有许多启发人和值得借鉴的地方。这出戏写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人物的内部矛盾,戏的冲突是由秦英打死詹太师引起的。矛盾的一方是詹妃,要求唐王斩秦英,为自己的父亲报仇;矛盾的另一方是长孙后和银屏公主,要求唐王念秦家历代为国的战功,赦了秦英。两方面在金殿上又哭又闹,相持不下。唐王李世民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好解决的矛盾。
按照封建社会的法律,杀人者偿命,把秦英开刀问斩,问题也就得到解决了。但是在这个看上去像家务纠纷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社会性的冲突。原来秦英的父亲秦怀玉,正领着大军在边关抗击外寇的侵略,故而杀不杀秦英,必然影响到秦怀玉能否一心一意的“忠君卫国”,这就涉及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了。
戏可以这样写:李世民简单化地处理这个问题,根据原告的要求,传下一道圣旨,把秦英杀了;或是偏袒被告一方,把自己的御外孙赦了。如果这样写,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是解决得很生硬、不圆满,从这个纯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中,我们也很难获得什么启发。李世民没有就事论事地来加以判断,而是从政治后果来考虑,最后把秦英赦了。但是如何既照顾到大局,又不对詹妃采取压服的办法,使事情从道理上、感情上都说得过去呢,在三个女人的一片哭声中,李世民一再考虑着这个问题。终于,他想出来一个可以缓和冲突的巧妙办法,赐给银屏公主一杯御酒,要公主去哀告詹妃,解铃系铃,让原告来从轻发落被告。这样一来,一个可能导致悲剧性冲突的事件,就一再出现喜剧性的场面,并且最后在互相让步,互相体谅的情况下,令人信服地结束了。
这出戏所写的事情虽然不见史册,戏里的李世民与正史上的唐太宗也有相当距离,但是这出戏却洋溢着人民的想像。人民用自己的观点来观察统治阶级的生活,并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处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三哭殿》中,李世民处理矛盾时所表现的明智态度和政治风度,其实正体现了人民的智慧。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戏曲这个属于人民的艺术中,也有多方面的绚烂的表现。这是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之所以有鼓舞作用和认识作用的基本原因。我想,《三哭殿》到今天对我们还有所启发,道理也应该在这儿。
豫剧院二团的老演员唐喜成同志在谈到他演唐太宗的体会时说:“导演告诉我说:唐太宗是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在《三哭殿》一戏中,要表现他以国事为重,赦免了秦英。因此在表演《三哭殿》时,应该让观众喜爱他。这对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使我掌握了分寸。在刚一上场的那段慢板中,我曾把豫剧前辈创造的优美唱腔,结合唐王当时的舒畅心情,设计出唱笑混合的新腔。《三哭殿》的剧本,用的是喜剧手法。我在演唐王的时候,用左右转身表示对长孙后、皇儿、詹妃都很关心,但又比她们更客观、更公正,使观众知道他不是偏听偏信,昏庸无能的皇帝。这样,喜剧的效果就比较鲜明了。”(摘自《北京晚报》。)
这一段话,很能帮助我们理解剧本主题和人物的塑造。
许多剧种都有《三哭殿》这出戏(有的剧种叫《金水桥》),并且都在艺术上有相当的成就。这特别表现在描写事件和人物感情发展的合情合理上。豫剧《三哭殿》的特色是突出了唐王在整个矛盾中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唐王下位来劝詹妃的一大段唱,由于演员的创造性劳动,酣畅淋漓,一方面给观众以充分的美的享受,一方面也鲜明地表达出唐王明事达理的态度。有些剧种有另外一种处理办法:唐王没有下位来劝詹妃,只是让银屏公主去哀告“姨娘”,然而当詹妃一再不理公主的时候,他不满意地咳了一声;詹妃马上明白了唐王的意图,把不想和解的态度变过来,做了个顺水人情。这样的处理也有长处,可以把人物间的关系表现得深刻些、内在些,也写出来唐王在解决矛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再如对长孙后的处理,豫剧写来明朗、强烈,充分表现了长孙后对女儿、外孙的偏袒心情。有些剧种在表现长孙后思想感情发展的层次上显得清晰些,特别当银屏公主以“龙生凤养”自持,不愿去哀告詹妃时,写长孙后从情理两方面把女儿责备了一顿。这从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来说,就更有深度些。
总之,在不违背艺术上合情合理这个共同原则下,又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这出戏在艺术处理上的丰富多采也说明了人民的广阔无尽的创造性。因此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来看,《三哭殿》这出戏,应该说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