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群众热爱的干部——记下放干部陈昭华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0
第4版()
专栏:湖北通讯

群众热爱的干部
——记下放干部陈昭华的事迹
本报驻湖北记者
在湖北崇阳九岑公社中段第一生产队里,人们谈起党支部副书记陈昭华的时候,就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赞扬起来。这个说:人家老陈,会生产,懂人情,有本事,没架子,很难得!那个说:我们新来的副书记,真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干部,我们大家庭里的“贤媳妇”啊!大家喜欢他,信任他,把他看得比亲人还亲。
陈昭华原是公社的干部。他是在1959年冬季下放到中段第一生产队后,才开始担任这个队的党支部副书记的,那时,这个队还是个落后的生产队,一到队里,陈昭华就带头参加生产,千方百计地和队里的干部、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他深入到每一个小队了解情况,倾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决心依靠大家的力量,来改变落后队的面貌。
有一次,他和社员李厚生谈心时,李厚生说:“我们队里有的干部办事比较主观。有一块浸水田,栽‘三百粒’最合适,可是偏要改栽早稻;看到长不起来,又犁了改栽一季晚。结果,减了产。”他听了这些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又进一步问:“那么,依你的意见怎样才能把生产搞好呢?”李厚生说:“干部要团结一条心,不能少数人干,多数人看。我们队长孔炳先,有生产经验,而且干劲大,作风好。他经常在三小队,那个小队年年增产。可对全队的事情,他关心得却不够。要是别的干部都像他那样有办法,又能经常关心全队的事,就好办了。除此以外,什么田种什么庄稼,一定要和大家商量,发动大家一起来干。全靠几个干部,也是不行的。”
这些话对他是多么有用啊!当李厚生说完后,他立即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到党支部去,认真加以研究。
陈昭华就是这样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取各种各样的意见。越是听得多,心里就越是有数了。同时,他还和生产队、生产小队的干部,经常交换意见,统一思想认识。等到把大量的意见集中起来,干部之间的认识也比较一致以后,他又建议党支部专门召开会议,认真地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树立了战胜困难、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以后,他们又召开老农座谈会,社员代表会,根据党的方针和当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具体的生产规划。党支部还总结和推广了孔炳先深入小队的经验,同时也指出他不注意整个队的工作的缺点。为了使生产队的所有干部,都关心全队工作,又能经常深入小队,党支部进一步加强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这样一来,大大鼓舞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老贫农杨凤岗,编了首顺口溜赞扬道:“干群团结一条心,生产扭成一股劲,那怕困难有天大,落后面貌定改变。”
在关心生产同时,陈昭华还特别关心群众生活。他到生产队不久,就在四小队安下了家,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把食堂办好,他跑遍了全队十二个食堂的菜地,仔细地了解和观察了蔬菜种植情况。他发现一小队食堂蔬菜生产搞得好,就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并在那里召开了现场会,全面推广。以后,他又到四小队食堂当炊事员,帮助食堂健全了管理制度,改进了烹调技术,作到饭好菜好,群众满意。紧接着,支部又把四小队食堂的经验,在全队推广,使社员们普遍吃得又饱又好又满意,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了。
陈昭华出身在一个贫农家庭,从小过着穷苦的生活。解放后,他积极地参加了农村的社会改革和生产建设。抗美援朝时,他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他先后立过七次战功,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54年他复员后,又满腔热情地投入了社会主义建设。这几年来,他听党的话,同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忠心耿耿地工作着。因为他在工作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曾多次被评为公社和全县的红旗干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