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因时因地制宜才能增产——花县农业增产情况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0
第7版()
专栏:

因时因地制宜才能增产
——花县农业增产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共广东省委、花县县委调查组
花县在1956年以前,是严重的干旱地区,加上一部分低洼积水田,水、旱、虫灾连年不断,造成生产水平低下,耕作粗放,技术落后,整个生产处于被动的状态。但是,近四年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该县的粮食生产获得连年跃进,群众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据统计,四年来,粮食总产量增长49%,平均每年增长12.2%,由于粮食增产了,畜牧业和油料生产以及家庭副业都有相应的发展,农民的口粮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也逐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以1957年为百分之一百,三年来农民的收入共增加了60%左右。
为什么他们能够获得这样大的成绩呢?首先是在总路线的照耀下,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发挥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社办工业支援农业、建立拖拉机站、帮助穷队使生产平衡发展);其次是坚持了以农业为重点、全力办粮食的方针;再次是在具体执行政策上坚持了三包一奖、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的政策;同时工作作风比较扎实,在基本上解决了水利问题的基础上,既积极又因地制宜地推广了先进技术措施。具体说来,主要是抓好了以下几条:
一、坚持贯彻了以农业为重点,以粮食为中心的生产方针,狠抓农业,大办粮食。几年来花县指导思想上对这一方针未动摇过。从领导力量上看,从县到公社除一个书记专门抓工业外,其余书记和委员虽有文教、财贸、党群等战线的分工,但在实际工作中,都是在抓农业或者抓为农业服务的工作,实行分片包干。各部门都围绕着粮食生产这一中心来进行工作。从劳动力的使用上看,基本上保证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几年来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比较稳定,没有大的抽调。1956年以来投入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一般都在60%左右,去年很多地方还达到65%,没有出现过因劳动力减少,误了农时季节,给生产带来损失的情况。加上两年来又增加了一批拖拉机和手推车,对提高劳动效率,进行精耕细作也起了很大作用。工业支援农业也做得比较好。花县自大跃进以来办了很多工业企业,其中大多数都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的,给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肥料、农具、农药和其他各项生产资料,有效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从农业增产的两个基本措施来看,既抓了面积又抓了单产,各项措施都从提高总产量出发。全县1956年以来,由于水利、煤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工程占用了二万多亩耕地,但是通过开荒,提高复种,改革耕作制度等办法,特别是单造田改为双造田,弥补上了减少的部分。因此,全县稻谷的播种面积基本上稳定在1956年的水平,杂粮面积还略有增加,这是保证粮食年年增产的最重要的一条。他们把面积视为增产的基础,把高产视为手段,把总产视为目的。具体抓法是,种植前拼命抓面积,种植后拼命抓高产,到了中、后期拼命抓平衡。这种指导生产的三段抓法,是很有价值的经验。
二、坚决贯彻了中央和省委关于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使人民公社得到了不断的巩固和健全,对于提高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生产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从座谈中干部和群众的反映来看,贯彻执行得比较认真和对生产起推动作用比较显著的政策是:第一,始终坚持了三包一奖制,而且产量包得比较落实,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因此,前年和去年大部分公社执行三包的结果,受奖的包产队约占50%左右,受罚的仅占10%左右。群众普遍反映,“三包一奖制度好极了,有了它生产就有了责任”。由于坚持了三包政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指标过高的缺点;保持了生产责任制度,基本上体现了大队和小队生产权利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和避免了生产上的乱指挥;体现了生产好的多吃,生产坏的少吃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口粮分配的拉平现象。目前,各个公社的包产队与包产队之间,在分配上普遍存在着口粮、工资、油、肉和杂粮等五种差别。群众对此反映很满意,认为这样做既合理又对生产有好处。第二,始终坚持执行了定额管理和评工记分,按工分发工资的按劳分配原则。从公社化以来,多数公社和大队都能做到一个月或两个月发一次工资,夏收预分一次,秋收总分配一次,大大地鼓舞了广大社员的劳动积极性。第三,绝大多数大队坚持了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固定在包产队。花县在公社化后,在大队、小队的规模及区划方面也作过一些调整,但总的方面变动不大,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基本上都是以原来的高级社和生产队为基础,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几年来只在原基础上作了少数调整,这就保证了生产关系和生产责任制的稳定。第四,贯彻执行了耕牛保养、使用和繁殖等项政策,因而耕牛逐年增加。1956年全县共有耕牛二万二千二百多头(年终存量,以下同),1957年达到二万二千七百多头,1958年达到二万三千三百多头,1959年达到二万三千六百多头,1960年达到二万四千二百多头。四年来耕牛总共增加两千来头。
三、干部作风扎实,工作深入,增产关键抓得对头。在领导方法上,注意抓两头,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广大干部都积极地学习汕头地区的先进技术措施。他们在推行各项技术措施时,采取了大胆革新,反复试验,因地制宜的方法。一切新的经验和新的技术措施都经过就地试验,反复征询有经验的农民的意见,使群众认识到它的好处以后,才普遍推开。例如,排水晒田防止倒伏的技术措施,本来是在农业科学和生产实践中已解决了的问题,但在花县因为过去水利条件非常差,根本没有排水晒田的习惯,所以开始推广时群众思想抵触很大。于是便先采取干部带头进行小面积试验,再通过现场会议,介绍推广,一次不行,下次再来的办法。从1958年开始,经过三年的时间,直到去年晚造,这一技术措施才分别不同情况普遍推开。其他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项技术措施,大都是经过了三年时间,总结出一套比较适合本地的经验以后,才全面推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出了这样一个认识:在大田推广先进措施,必须在增产的基础上来进行,不经过反复试验而贸然推广,一旦失败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小面积的试验要大胆进行,因为它是带有试验性质的,为了寻找经验,失败了也不会造成很大损失,成功和失败都是有价值的。因此,从1958年中央和广东省委提倡干部搞试验田以来,花县各级干部种小面积试验田的工作,一直坚持下来了。但这种试验和大面积推行的技术措施严格区别开来,没有混在一起。同时,该县大多数干部还注意体贴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大、小队干部大部分能经常参加劳动,按劳动表现领取劳动报酬。这样做,既可以熟悉生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又能在劳动中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社员。如赤泥公社门口坑大队去年发洪水时,党支部的六个委员用身体顶住泥土,拦堵防洪基,群众感动很大。几年来该县非生产性的基本建设也较少,全县六个公社,除新华公社盖了一座办公楼,花东公社盖了一个礼堂外,其余各公社都没有盖办公大楼、礼堂、招待所等。
四、因地制宜地贯彻执行了农业“八字宪法”。从1955年冬实现合作化,全县就开始了兴修水利运动,1956年、1957年继续修了一批山塘水库。1958年人民公社化之后,兴修了更多的水利工程,使全县的水利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整个自然面貌起了重大变化,90%左右的稻田都有水灌溉。从此生产就稳定了。紧接着又抓了推广先进栽培技术,使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比较显著的提高。在这一方面起作用比较显著,广大干部和群众体会比较深刻的是:
第一,提早季节,适时种植。过去水利没过关,往往由于没有水而推迟季节,早造多在清明前才开始播种,插秧从“谷雨”一直到“立夏”、“小满”;晚造从“立秋”前开始插秧,一直插到“白露”、“秋分”,到最后实在插不下就算结束了。农民说像这样的农时季节是无法高产的。1958年以来情况完全不同了,不仅季节提早了,而且整个种植时间比较集中,早造一般在“清明”后几天就插完秧,一部分单造田也提前到“夏至”后就进行插秧,因此,晚造在“立秋”前就可插完。这样,既保证了水稻有充分的生长时间,又基本避过了早造的“芒种”虫和龙舟水、晚造的“秋分”虫和“寒露”风,达到高产多收的目的。同时各项农活的安排也比较主动。
第二,积极推广良种。花县推广良种基本上是1958年开始的,经过试验之后,1959年便达到了三成左右,去年早、晚两造就基本上良种化了。过去由于自然条件不好和落后耕作制度所形成的一些低产品种基本上改变了。早造大部分是广场十三号,晚造大部分是“十石歉”和“三矮一秋”。这些品种在同样的条件下,比过去的品种每亩可多增产几十斤到一百斤。因此,农民说:“推广良种是最合算的,什么也不用花费,只是换换种就能多打粮食。”由于在推广良种工作上,方法对头,增产显著,广大干部和群众对良种的信仰非常高,态度非常积极。他们初步计划安排,今年早造积极推广“两矮”(即矮脚南特、广场矮),并保留一定数量的“广场十三号”;晚造以“十石歉”挂帅,搞一部分“打爆石”(早熟、产量一般)和“三矮一秋”。“矮脚南特”和“广场矮”,在花县不论是早造和晚造翻秋生长都好。早造亩产一般都在五百斤左右,高的达七、八百斤,晚造翻秋一般都在三百斤至四百斤,高的达六百斤。干部和农民都说:“不论多好的良种,在翻秋中都是要低过正造的;这两个矮翻秋能获得这样高的产量,证明种子本身的潜力是很大的。”因此,他们把推广良种作为今后继续跃进的一个关键性的措施来抓。
第三,大搞积肥,合理用肥。花县过去水利没有过关,50%左右的劳动力常年花用于抗旱上,顾不上积肥。肥料数量很少,每亩每造最多是一、二十斤石灰和三、四担猪牛粪,一次或两次施下去就完事了。1958年以后,他们采取了积、养、种、制并进的方针,平均每亩施下五、六十担左右的肥料。不仅肥料数量多于过去,质量也好于过去,而且比较讲究用肥技术。早造采用了“一重二轻”的方法,晚造采用了“两头重中间轻”的方法,特别强调施足基肥和普遍落肥,基本上消灭了吃斋田和插白水秧的现象。对远田、落后田先施肥和施好肥,以达到平衡增产和逐步消灭落后田的要求。去年晚造全县能够大面积平衡增产,这一条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坚持了合理密植。在水稻密植上,干部和群众既有丰富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几年来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摸索,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于当前的土质、劳动力、耕作技术、品种和肥料等条件的能够增产的合理幅度。一般插秧规格是6×3、4×5、4×6,每棵插植七、八、九、十条苗,最后有效穗数,一般的大田都有二十万穗,高产片二十五万穗左右。这比1958年前每亩约增加了五、六万穗。农民把这种规格叫作增产规格。同时又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即早造插密一点,晚造插疏一点,瘦田插密一点,肥田插疏一点,人多地少的地区插密一点,人少地多的地区插疏一点。总之,在推行密植上强调了因地制宜,不千篇一律。所谓密植合理不合理,主要不在于规格和苗数的本身,而在于能否增产和赶上季节。
第五,在解决了水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了排灌技术。花县从1958年就开始调整排灌系统,到去年大部分田实行了排灌分家,克服了漫灌串灌的方法;改善了原来的排灌口,采取宽口、硬底、加闸、低水平灌的办法,克服了大排大灌、肥料流失、不能掌握深浅度和冲坏禾苗的情况。与此同时,还根据水稻几个不同的生长阶段,采取了一浅(插秧到回青)二湿(分蘖开始到结束)三晒(分蘖结束到圆身拔节前)四深(幼穗形成到黄熟)五排(收割前五至七天排干水)的不同排灌方法。农民说这样的排灌方法,对防止倒伏和减少不实粒起了明显的作用。去年花县大面积的水稻基本没有倒伏,生势正常。去年晚造不实粒由原来的15%到20%减到5%至10%。农民普遍反映说,过去不晒田,禾苗细软,弱不禁风;现在适时晒田一、二次,禾苗粗壮,不怕风。过去按老习惯到禾穗勾头的时候就排干水了,不实粒多;现在到收前五天至七天才排水,使禾在成熟中能得到充足的水分,结实好,不实粒少。
此外,该县田间管理和消灭病虫害的技术措施也贯彻得比较好,普遍建立了田间管理员的责任制度,从头到尾一管到底,一般能做到精管、细管、经常管;在消灭病虫害方面,采用了重点治、普遍防的办法,已经使虫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花县由于生产连年获得跃进,群众情绪高涨,整个农村中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非常良好。只要认真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纠正工作中难免发生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更好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群众的积极性必将更加高涨。在这样的基础上,抓好扩大面积、单改双、推广良种等工作,再加上改变20%的低产田和积极扩大杂粮面积,争取1961年再增产10%左右是有把握的。花县的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已经看到了这种形势,已经下了这个决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