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吕氏春秋”中所谈的农业生产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1
第8版()
专栏:

“吕氏春秋”中所谈的农业生产经验
朱仲玉
《吕氏春秋》是大约二千二百年前流传下来的一部古书,它是战国末年秦国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写作的。这部书的最后四篇——《上农》、《任地》、《辩土》、《审时》,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上农》篇是讲重农政策的,其它三篇专讲农业方面的耕作原理,系统地总结了战国以前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上农》篇中关于重农政策的基本论点是:一、重视农业的好处是既能发挥地利,又能提高人民的意志,使他们习惯于勤俭劳动,厌恶游手好闲。二、指出执政者不要妨害农时,在农忙时不要大兴土木,不要兴兵作战,婚嫁、祭祀、宴会等也不得在农忙时举行。三、在农忙时,农民不许住在城里,应当回到乡下去,抓紧时间努力耕作。此外,在《上农》篇中还具体地提出了每个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指标,要求一个强劳动力生产出九个人的口粮;一个弱劳动力生产出五个人的口粮。
《任地》篇是专门讨论土地利用的。文中通过问答的形式,讨论了耕作技术上的十个重要问题,即:一、把低湿之地改造成为高爽之地;二、把干旱之地改造成为湿润之地;三、平整土地便利灌溉;四、使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五、阻止杂草蔓延;六、使庄稼通风透气;七、使禾苗分杈而茎秆粗壮;八、使庄稼穗大而健壮整齐;九、使谷粒饱满而糠皮很薄;十、使米粒好吃而又富于营养。这十个问题,在今天来说也是农业科学上很值得研究的。
《辩土》篇是专门讨论土壤问题的。里面提到人们应当根据土地条件决定种植何种作物,同时也应当改造土壤,使它适合人们的需要,能够种植多种多样的作物。这一篇里还批判了不合理利用土地和浪费土地的现象,指出田里的垅要宽而平,沟应窄而深。垅宽而平既能多种庄稼,又能使庄稼得到充足的阳光;沟窄而深既能节省土地,又便于灌溉和排水。
《审时》篇是讨论农作物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的。首先指出了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接着具体讨论了禾(小米)、黍、稻、麻、菽(大豆)、麦等六种主要农作物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最后还举了一个十分科学的例证,即:及时耕种的庄稼收成多,不及时耕种的收成少;把同等数量的成熟植株称一下,前者重而后者轻;量出同样多的谷子舂成米,出米率前者高而后者低;量出同样多的米煮饭吃,前者耐饥而后者不耐饥。以口味和营养而言,及时耕种的庄稼吃起来香甜可口,长吃能使人四肢强壮,身体健康。
《吕氏春秋》中的这四篇文章还谈到其他许多农业科学上的理论。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时期的生产实践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它们既能体现出我国历史文明的悠久,也说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能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