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发展农村教育的方针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2
第2版()
专栏:粤西行

发展农村教育的方针问题
南方日报特约记者
合浦县南康公社的教育事业发展得很快。学校多,学生多,在全省来说,恐怕也是突出的。这个五万九千多人口的公社,有两间公办全日制中学,三间民办全日制中学,一间卫生学校和三十九间小学。中学生人数二千名以上,出外就读的大学生六十九名,中小学生合计一万一千八百多人,占公社人口总数的20%左右。
学校多,当然是一件好事。如果生产也好,那就更好了。但不满足的是,南康公社的生产搞得并不出色。已种下的六万多亩水稻,禾苗既黄又弱,大部分杂粮和经济作物,也因管理不善,生长不好。此外,还有荒地十万亩左右没有利用;在安排群众生活方面,工资发得不多,食堂缺乏应有的油料和蔬菜。因此,我们觉得,南康公社的生产发展、社员生活水平,同如此发达的教育事业是不相称的。
南康公社的情况,使我们联想到发展农村教育的方针问题。应该肯定,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教育事业必须大大发展,每一个农民都应该成为具有文化教养的新式农民。但是,要把这一方针变成现实,还需要作相当长的时期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而不是凭着某些人的主观愿望,要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否则,事物就会走到它的反面,以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影响生产,影响人民生活,同时也就不能不影响到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和维持。南康公社的学校发展,已经开始有着这种倾向。
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农业生产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也不太富裕。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有足够的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以便做到丰衣足食和逐步改变我们的落后状态。即使生产发展了,完全脱产的全日制中等以上的学校还是不能办得过多。在农村,应该多办业余学校和夜校,并以此作为提高农民文化的主要方法。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过多地举办全日制学校,使大量青年脱离农业生产,结果,不但学校不能正常发展,而且必然妨碍生产,以致无法迅速改变我们生产上和生活上的落后面貌。
要使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必须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假如农村青年都脱离了生产去读书,那不仅成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而且农业生产将后继无人。何况我们要求的经济发展是高速度的发展呢?当然,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但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文化才可以更好地发展,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知识的农民,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为的劳动者,而不是培养脱离农村的专家和知识分子。毫无疑问,这当中有一些人,会成为各式各样的专业人材,按照国家的实际需要而离开农村,但这种人不会很多,那是可以肯定的。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还应该是农民——有文化知识的农民。既然如此,那么,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我们就应当从现在着手,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业余学校和夜校,而不是热中于大办全日制学校。
我们的一些县社领导干部,对农村教育的认识,看来还不十分清楚。他们能够照顾到学校教育事业,这是应该的,好的,但是不能认为脱离生产的学校越多越好,脱离生产的学生越多,教育事业的成绩就越大,需要认真地考虑生产和教育的关系,特别是考虑群众的负担。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是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劳动力向学校转移。须知有些人要求进学校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从事农业劳动,有些同志虽已看出了这个问题,但没有设法解决,听任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继续发展。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应该改变。根据南康公社等地的材料,我们认为采取以下措施比较恰当。第一,集中力量办好全日制公办中学,提高公办中学的教学质量,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加强他们的生产观点。第二,半日制农业中学除个别办得好的加以保留以外,其余改为业余夜校。至于民办中学,也应该一律改为业余学校,学生回到生产小队劳动,参加业余学校学习。像南康公社的卫生学校更应该坚决停办(个别成绩出色的学生可以留给中医当学徒)。第三,超龄学生回到生产小队以后,可进业余学校学习。第四,农村小学,在条件许可下每个公社保留一间五年一贯制的重点学校,作为试验是必要的。此外,公社学校多的,可集中力量办好三间到五间的全日制小学,其余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采用半日制,学生们半天学习,半天参加辅助劳动。为了达到发展生产的目的,课程的进度稍为放慢一些,也没关系。对于回到生产小队的学生,生产队应同样给他们记工分,发工资。同时,小学三年级以上的课程还可以适当调整一下,例如减少手工课、体育课等;这样调整以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只要保证每天有五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只要在教学法上讲究一些,课程就可以如期读完了。这种办法,可以试用半年,如果效果好,就可以确定下来。
对超龄学生的处理,应当严肃慎重,要向他们讲清楚,这是国家和人民的整个利益的需要,不是什么“个人前途”所能相比的。而且一面生产一面参加业余学习,同样地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个人前途仍是很光明的。我们一定要耐心地劝导他们,纠正他们的糊涂观念。
这样做,既能保证了全日制重点学校的发展,又能普遍地发展业余教育,小学教育也不受影响,超龄学生也有补习的机会(业余学校的灯油问题,公社和大队,都应当切实负责解决)。可以设想:实行上述各点,就可以使得广大农村青年又能生产又能学习,既是生产战线上的战士,又是有文化的农民,这样,生产学习两不误,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也就真正地贯彻执行了。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种作法“不正规”。这种想法是不妥当的。正规不正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文化交给学生,并不是学校的形式。当前问题的中心,是有些同志不考虑实际情况,不全面地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利益,片面地强调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脱离了生产发展的基础,热中于发展脱离生产的全日制学校。这实质上是一种“为教育而教育”的倾向。像南康公社那样多的人脱离生产进了全日制学校,生产怎么能够搞得好?如果还不坚决地严肃地把局面扭转过来,可以肯定,生产搞不好,教育也搞不好。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考虑教育和生产的关系问题。
据我们了解,类似南康公社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在合浦县,还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现在,合浦县的中小学生的人数,已经将近十六万人,占合浦人口总数的18.9%。这个数字,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这只有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在课程安排得很好的情况下,才是有意义的。不然好事也就成了坏事。像合浦县这样的情况,在全省来看也决不是唯一的。我们的教育事业要发展,也必须发展。事实上,我省的全日制中学,两年以来已经有了成几倍的发展了。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要同生产的发展相适应,要同生产结合好,要为生产服务。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新一代的农民,一定能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新式农民。怎样搞好农村教育,有一条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我们的文化教育事业,只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