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尼日利亚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2
第5版()
专栏:

尼日利亚散记
杨翊
一些尼日利亚朋友曾经自豪地告诉我:“尼日利亚是非洲的钥匙。”这句话的意思是,尼日利亚是一个有代表性的非洲国家,了解尼日利亚,可以有助于对整个非洲的了解。不久以前,我有机会在这个非洲新生的独立国家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我觉得尼日利亚朋友们的说法是有其一定根据的。
去年10月初,我乘飞机到达尼日利亚的首都拉各斯。拉各斯是尼日利亚的第二大城,人口有三十多万,仅次于西区首府伊巴丹。拉各斯虽已离赤道不远,但仍属海洋性气候,并不炎热。海风拂人,惊涛裂岸,风景颇为可观。街道上仍然处处可以见到庆祝独立的节日景象。同时,帝国主义近百年统治所造成的种种恶果,也十分触目。整个城市的建筑拥肿不堪。高大楼房和破小棚屋并列街头。在尼日利亚东部和北部其他城市,我们也看到与此类似的景象:白人整洁精致的别墅同当地一般人民的茅舍构成了极为强烈的对照。
我们在拉各斯参观了一些学校和工厂。它们大多是外国人、特别是英国人办的。学校教员多是英国人,学生收费极昂,远远超出一般人民所能负担。英国与其他西方垄断资本仍然在尼日利亚经济的重要部门中盘踞要津。原料多输往国外加工,如可可、花生都是运到海外制粉、榨油的。
从拉各斯往北经过西区首府伊巴丹,再折向东方,渡过波涛汹涌的尼日尔河(尼日利亚的最大河流),我们就来到了东区首府恩努古。它比拉各斯要小一些。东区人都吃一种类似木薯的根块状植物。尼日利亚人民是勤劳的,但在殖民主义者多年残酷压榨下,人民生活十分穷困。劳动人民每天不能一饱,城郊的妇女也是赤身露体,更不用说穷乡僻壤了。其他两区的情况和东区也是一样。据尼日利亚的朋友们说,尼日利亚95.5%的人是文盲,失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
工人们的生活也很困苦。有的工人每月收入不过三、四镑钱,而房租就需两镑,且工作条件极坏。我们曾参观号称西非唯一的恩努古煤矿,它的年产量约达六十万吨。矿上的人领我们到了一个他们认为较好的矿井,但坑道仍然是又低又窄又黑,遍地泥泞积水,工人们以最原始的方法用手镐刨煤。这个矿井的矿长是英国人,每月收入二百五十镑,相当于三、四十名矿工的工资!
从恩努古我们乘飞机到达北区首府卡杜那和重要城市卡诺。北区是尼日利亚三个区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和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北部是草原和高原地带。生产各种高粱、玉米、大米,花生更是大量种植。北部地区的森林、矿产和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北区的执政党——北方人民大会党也是联邦的主要执政党。北区人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东、西区以基督教为主),盛行封建部落制度,只有酋长才能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如北方人民大会党主席兼北区总理贝洛就是势力最大的索科多地区的一个大酋长。
卡诺是一个别具风格的城市,它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宛如中世纪的城堡,房屋四角有四个尖形土柱,有些像中国城墙的城堞。卡诺酋长的皇宫也座落这里。遇有隆重场合,酋长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由马队和卫士前呼后拥经过街头,和具有欧洲风味的拉各斯街头建筑形成一个有趣的对比。
“绿色的金字塔”是卡诺的驰名海外的景物之一。这“金字塔”不是用石头砌成的,而是由无数袋花生堆成的。因北方盛产花生,而卡诺又是花生的重要集散地,每年各地出产的花生集中到这里,一袋一袋地堆成数丈高的花生垛,上面用绿色帆布复盖,等候外运,颇像古埃及的金字塔。
尼日利亚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取得了独立,这是尼日利亚人民的重大胜利。但是,这个人口最多的非洲国家,也和一些其他非洲国家一样还需要进行斗争,来进一步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越来越多的尼日利亚爱国之士,还提出了“尼日利亚化”的口号,要求把外国垄断资本家占有的重要工矿企业收归国有,要求解除英国人所窃踞的高级职位。
中国与尼日利亚虽远隔万里,但尼日利亚人民对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却怀着深厚的情谊。我们在尼日利亚逗留的三周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可贵的友情。有许多人当知道我们是从新中国来的时,总是格外兴奋,再次热烈握手。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会有人主动前来找我们攀谈,探问新中国飞跃发展的情况。在卡诺,我们还看到一家出售中国书刊的书店,书架上陈列着人民中国发行的各种外文书籍。一些访问过中国的人都对我们的辉煌成就赞赏不绝,还有更多的人盼望来中国访问。我们深信,中国人民和尼日利亚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共同斗争中所凝结成的友谊,将会随着斗争的进一步发展而日益巩固和成长!(附图片)
图为卡诺的“绿色的金字塔”。搬运工人们正在装卸花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