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景瓷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2
第6版()
专栏:手工艺的花朵

景瓷小记
袁鹰
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圆脸大眼的瓷雕少女半身像。她的脸上,保持着天然的色泽和娇嫩的丰采。她的头上,披着一面纱巾,淡紫色的,闪着一层亮光,连折纹都是那么柔软和细致。这是丝还是绢?是纱还是绉?你忍不住去轻轻抚摸一下。这一摸,却揭穿了秘密,原来它非丝非绢,非纱非绉,却是瓷烧出来的。
在景德镇,这样的精心杰作,不止这一件。你看那小孩放花炮的神情,简直能听到那天真愉快的欢笑声;你看那边防军战士的神采,简直使人仿佛置身于椰林的月夜;你看那文天祥的雕塑,完全表达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匡时壮志和忧国情怀;你看那采茶扑蝶盘,翎毛花卉茶具,孔雀台灯座,哪样不是栩栩如生,光彩夺目?你看那些粉彩的莲子瓶、狮耳瓶和胆瓶,画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那么细致,却又表现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古彩的荷花茶具,花纹色彩鲜丽,用笔刚劲有力,表现了我国特有的民族风格;你还记得在国际市场上为国争光的八只小猫吗?如今的许多后起之秀也已赶上了它们。小熊猫,小狗、小鸡,小鸭,也都个个玲珑活泼,形象逼真,引得你看了又看,舍不得同它们分手。
到这时候,你才会相信:“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四句话,并不是对景瓷的夸张的形容词,而是确确实实代表了我国陶瓷工艺当前的高度水平。
景瓷有悠长的历史。《浮梁县志》上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到了魏晋六朝,逐渐演变成瓷器。
“镇瓷自陈以来名天下。”(《江西通志》)“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陶录》)这都是比较早的记载。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还为饶州刺史元崔写过一篇《进瓷器状》,说它“自无苦窳”(能掌握火候),“克保坚真”(质地比较坚固),给当时的景瓷很高的评价。宋代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赵恒(真宗)叫新平镇烧造御用瓷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因为那种瓷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陶录》)这是景德镇名字的由来,它的本名(新平、昌南)反而不为人知了。
在景德镇的陶瓷馆里,你可以看到全国和景德镇历代最精美的陶瓷。六朝的黄釉瓷六圆圈盘,宋代龙泉釉碗和双鱼洗,元代的印花缠丝莲碗,明代的青花釉红葡萄盘,清代的斗彩鸡雏笔筒,填白釉尊,都能叫你赞不绝口,惊讶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就说宋代独创的影青瓷吧,那只葵瓣口碗,据内行人说,无论器形、釉色和火候,都已经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然而,今天景瓷的水平,却会使古代的陶瓷工艺大家和能工巧匠们都为之失色。比如说名贵的色釉瓷器,那些均红、天青、翡翠绿、茶叶末、象牙黄……的颜色釉,富丽堂皇,五光十色,有的像宝石,有的像珐琅,有的像玻璃,使人眼花缭乱。孔雀蓝超过了清代康熙、乾隆时代的水平;霁蓝赛过了明代的宝石蓝;均红的四方芭蕉花瓶,颜色深邃如火,富有民族色彩;釉色均匀,光彩润泽,瓷纹特别细腻,更是历史上从未见到过的。
我们在景德镇只小住了两天,从百年以上的老窑,走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新式车间。使人印象最深的,还不是景瓷的无限丰富的艺术遗产,也不是惊心动魄的生产规模,而是陶瓷工人和陶瓷美术家们灵巧的、创造性的双手。你瞧,不管在简陋的土屋还是在嘈杂的车间,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他们总是在那里一笔一笔地画,一件一件地捏、雕,一窑一窑地烧。瓷土到了他们手里,就像着了魔术似的,一下就变成了那么光彩夺目的艺术结晶。我们都该感谢景德镇的同志们,他们的辛勤的、出色的劳动,为景瓷赢得国际上的最高声誉,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美好的精品!我们有多少人家都有不止一件的景瓷:一只绚丽的花瓶,一只雅致的茶杯,一座引人入胜的塑像,或是几只玲珑的小动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古往今来景瓷的最高标准。但是,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时代,在三面红旗的照耀下,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方针下,在共产主义精神大大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大大树立,共产主义觉悟大大提高的当代景德镇工人手里,才有完全实现和发扬光大的可能。我们在南昌的时候,就听说景德镇工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全江西成绩最好的;来到景德镇,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们更介绍了不少生动的事例。这不是这篇小文范围以内的题目,但它倒确实是景瓷达到如此高的水平的关键所在。
亲爱的同志们,如果有机会的话,请你一定到景德镇来一次吧。来看一看世界闻名的景瓷工艺,来参观一下为国争光的十大瓷厂,来拜访一下为我们创造那么多精美无比的艺术品的景瓷工人和美术家。来景德镇一次,不仅会使你长许多见识,更重要的会使你增加了自豪感,学习到景德镇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附图片)
小孩放火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