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听鼓词“送喜礼”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2
第7版()
专栏:

听鼓词“送喜礼”有感
略之
在报纸上读了孙来奎的西河大鼓《送喜礼》,觉得很好。但是,究竟好在哪里?一时也没有去捉摸和考虑。前几天又去听了一次《送喜礼》的演唱,一些模糊的印象,仿佛明确起来了:是那么热烈,那么动人,那么流畅!
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主题鲜明,构思精巧。鼓词一开始就把你带进了山村欢乐、热闹的结婚场面里去:二十四个姑娘同时出嫁,二十四个小伙同娶老婆,还有一个老头叫王大富,也找了个老伴四十多,他二人,也和这伙青年同时举行婚礼,跑到台上闭不住嘴的乐。在两边,是二十四对夫妻膀靠着膀,在当中,是王大富和他的老伴儿。
鼓词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绘结婚时的环境和气氛。这无妨,听众或读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丰富和补充。例如说,房子粉刷得干干净净,四周贴着结婚的对联、剪纸,桌上放着明亮的灯,小孩子在大人的腿缝中挤来挤去等等。
在欢乐与愉快中,却引出了一段辛酸的故事。原来有人提议要王大富说说恋爱经过。王大富感到为难,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不知是谁提出了这么个问题:“你娶媳妇为什么?”“为什么等到五十多?”真是不提起便罢,一提起五十多,深深地触动了王老头的感情。于是王老头历述了自己小时候如何讨饭,大了如何在地主家当长工,如何受压迫受奴役,不是自己不愿讨老婆,是讨不到老婆,讨不起老婆……说得大家鼻子发酸,眼睛发潮。
也许你觉得:在这么个大喜庆的日子里,引来了这段辛酸泪,一定不合拍、不调和吧?一点也不。正相反,正是由于这一段,把结婚的欢乐场面,欢乐气氛,渲染得更强烈、更浓郁;由过去的苦,衬托出今天的甜,其甜更甜;由于过去的辛酸,衬托出今天的欢乐,其乐更乐;由对旧时代、旧社会、旧生活的恨,更反映出对新时代、新社会、新生活的爱。烘云托月,以旧时代、旧社会、旧生活之云,托新时代、新社会、新生活之月,这月,也就分外皎洁、分外明亮!
鲁迅在《祝福》里伴随着的,一直是毕毕剥剥的爆竹声,这爆竹声本来是象征着热闹和喜悦的。可是,在《祝福》这篇小说的特定环境里,却更加加强了祥林嫂悲剧结局和悲剧命运的浓度。在孙来奎这个鼓词里,一节辛酸的故事,不但不是破坏整个鼓词的喜剧气氛,而是加强了这种气氛。
毕竟是结婚,不能老是让大家流泪。主婚人杜奎的一席话扭转了全场的情绪。
“乡亲们,咱受苦受罪是过去的事,
现在可过上了好生活,
今天又是个大喜之日,
我们大家,谁也不准掉泪都得乐合!我们乐的是,苦去甜来的新社会,五十多的光棍也有了老婆,又和这些青年夫妻们同时举行结婚典礼,这种事在旧社会有谁能见过?这就叫铁树开花围着看,从心里都喜的了不得。”这一句话又逗的会场里哄堂笑,王大富也转悲为喜笑呵呵。
这里的欢乐,这里的笑,比起一开始的欢乐和笑来,有着更丰富、更充实的内容。
故事到这里似乎完成了,却又没有完成。说它完成了,是从新旧对比中,衬托出今天的新更可爱;说它没有完成,是还没有来得及从新旧对比中,把历史翻转来作为推动生活前进的力量。鼓词巧妙地引出了王国藩送礼的一节。王国藩的三件礼物——破篮子、旧镰刀、一根红线,不仅是要大家加倍热爱今天的新社会、新生活,而且要在比比过去,看看现在,展望未来的过程中进一步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新更美的新生活、新世界。“人到甜时别忘了苦,到多咱也要勤俭多做活。”“这根红线是毛主席给咱的无价宝,把大家的心串到一起搞合作。”
这三件礼物,在整个鼓词里起了画龙点睛之效。
我的第二个感觉是,语言干净、洗练,既具有节奏感,又富有行动性。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评书中在行动中开展故事情节,在行动中塑造人物性格的优良传统。
“我代表全体社员提个建议,
请王大叔把恋爱的过程说一说。”
大家一听全说对,
叫他老两口都得说说。
王老头可急的真够呛,
瞪着两眼无着落,
我那娘呵!这“恋爱的过程”可怎么说?
这老两口,是你看我来我看你,
台上台下,人们都乐的直不起脖儿。
老两口子又欢乐、又腼腆、又无可如何的样子,跃然纸上。台上台下和和乐乐的气氛,融成一片。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在农村中许多欢乐、动人的场面。这场面又在新的时代增加了新的因素。
王大富、杜奎、王国藩、张玉娥等几个人物,虽然还不能说个性是十分鲜明的,但是,到底都在三言五语中勾画出了一个大体的轮廓。
我的第三个印象是:还有若干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王大富的一段回忆,比较一般化,缺乏特色。王国藩的一席话,还可以更精炼些,并进一步把抽象的说理,寓于动人的形象之中。
一件文艺作品,特别是说唱形式的文艺作品,那是要在说唱过程中逐步改进、逐步丰富、逐步提高的。我深信:经过不断的实践,这个鼓词是会越来越完美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