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袁枚的《黄生借书说》译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3
第4版()
专栏:

袁枚的《黄生借书说》译意
陈友琴
青年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把他所要借的书交给他之后,对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大都不能很好的读。你不曾听说那些藏书家的情况吗?藏书最多的是皇帝,拥有七略和四库〔注〕,但是有几个皇帝能够读书呢?其次要算富贵人家藏书最多了,许多牛搬运书籍弄得浑身大汗,许多屋子里都被书塞得满满的。但是那些富贵人家又有几个能够读书呢?至于祖上以积书夸富,到了子孙手里全都丢弃了的,更不用去说它了。而且不单书是这样的,别的东西也都是这样的。假如不是本人所有而是勉强从别人家借来的东西,这个暂时的享有者必定非常忧虑别人要索取回去,于是十分小心地放在手边仔细玩赏,他心里说:今天还在这儿,明天就要被人拿走,我再也看不到它了。怎能不认真地看看呢?相反地,某种东西如已被我占有了,那一定就会把它摆在高处或深处收藏起来,收藏者会这样地说:反正是我的东西了,慢慢地等到将来再看吧。
我从小就爱书,因为家里穷没法去买。那时有一个姓张的人家藏书最多,向他去借,被拒绝了,回到家里,做梦也想他家的书,要求真可算迫切了。因此我对于凡是借读的书,都记得不少并领会其中要旨。后来有了俸钱,尽量用俸钱买书,书库中的书堆得满满的,可就是没有工夫去读,让蛀虫和灰尘丝网占据了书丛。从这些情况看来,使我不得不叹息借书读的人用心之专,每个人年轻时的光阴该是多么值得爱惜啊。现在黄允修的贫苦和我年轻时差不多,借书之心的迫切也和我很相像,不过我今天把书公开出借和那位姓张的对于书十分吝啬是不相同的,这样看起来,岂非我的运气不好遇到了姓张的?而黄允修的运气好遇到了我吗?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其中的道理,读起书来一定会专心致志,归还人家的书也一定会很快了。写出这一点意见,和所借出的书一并交给黄允修。
〔注〕汉刘歆总辑群书,分为七略,①辑略、②六艺略、③诸子略、 ④诗赋略、⑤兵书略、⑥术数略、⑦方技略。见班固《汉书·艺文志》。清乾隆时开四库全书馆,以经、史、子、集为纲,编书十六万八千余册。省称四库。
附:《黄生借书说》原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保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原载《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二,标点符号为编者所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