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水乳交融——记天津市光复道商店售货员宋庆茹 魏克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4
第3版()
专栏:河北通讯

水乳交融
——记天津市光复道商店售货员宋庆茹 魏克俭
天津市光复道商店售货员宋庆茹,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她人小志大,风格高,为群众服务事无巨细,一丝不苟,党指到那儿干到那儿。在组织人民经济生活中,为群众“管家”管得好,赢得了群众的信任,附近居民称她是第二个张士珍。水乳交融
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使宋庆茹懂得了为什么要把方便送给群众。她负责服务一百零二户居民,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方便,不知用了多少日日夜夜,把每家每户居民的生活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分旬按日把群众吃的、用的、烧的送上门去。人们称赞说:“小宋是不上弦的‘马蹄表’,准点到达,风雨无阻”。这里的人们因为有了宋庆茹,都觉得生活格外顺心。一对双职工写信表扬道:
日出上班去,夜晚才归来,
家中虽无人,生活早安排,
干劲一处使,精神百倍来,
不独我俩心满意,千家百户笑颜开。
宋庆茹以张士珍为榜样,处处向她学习,向她看齐。在张士珍的帮助和影响下,深切地了解到为谁辛苦为谁忙。她风里来,雨里去‘为了人们生活的便利终日奔波劳碌。在安排群众冬季生活的时候,她四个月没有进家门。这期间妈妈想她,她想妈妈,都是通过书信往来。她在答复妈妈要她回家帮助安排过新年的信中写道:“安排咱家过年固然重要,可是我这里要为一百多个家庭安排新年生活,比咱家更重要,不是吗?我想咱家自有人帮助安排,因为那里的售货员要比我强得多,保证您新年过得舒心愉快。我还希望您老人家多抽出一些时间来帮着附近商店售货员安排好更多人家的新年生活,您看好吗?”
宋庆茹对人民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格外留心。一个严寒的夜晚,她突然想起了还有六户居民没有安装炉子,抬头看了一下寒暑表,正指在零下八度。她猛地站起来,到货房向值班的人说明情况,取了烟筒、炉子,迎着呼啸的北风,推车向民族路奔去。到了第一工人文化宫西边一个大门前,车子刚停下,居民代表陈奶奶就从院里迎出来:“小宋,不是已经说好了,新搬来的这几户天亮再送?”“不行啊,听说明天早晨是零下十二度,这几户都有孩子,生不上火怎么行呢?”小宋往院里搬着东西,陈奶奶过来一摸小宋没穿棉袄,就着急了:“你这孩子,三更半夜大冷天给人家送炉子,怎么自己连棉袄都没穿……”。小宋格格笑了,向陈奶奶说:“不要紧,只要大伙生上炉子,我心眼里也是从里往外热……。”陈奶奶又是生气又心疼,回到屋里拿出件大棉袄给她披在身上。“省”字当头
商店党支部要求组织群众生活要“省字当头,省中求好”。宋庆茹向群众宣传政策和安排群众生活的时候,一直不忘这八个字。她和持家有方的老大娘们组成了勤俭持家生活互助小组,帮助人们勤俭过日子。仅去年第四季度就推广了二十二项节约经验,一百零二户中有一半的户存下了余粮,六十八户节约煤炭一万八千多斤,银行存款增加了65%,原来有十二户日子过得紧一些的,现在也都有了富余。“营养大夫”
入冬的时候,宋庆茹发现复兴道傅良玉小组一户居民的孩子们有烂嘴角的,扒开孩子的嘴看了看,有的舌头红,有的牙龈出血,宋庆茹就跑去问大夫。大夫说是缺乏蔬菜中的“核黄素”。从此,宋庆茹就研究各种蔬菜所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素。她认为要做好蔬菜供应,还得帮助居民改进做饭吃菜的方法。她先后和营养大夫、厨师等座谈过几次,找了几户试验,收效很好,就挨门挨户地帮助大家改进了秋菜储藏保管和烹调方法,还和居民们在一起,按照各家不同的生活习惯,一家订了一个“营养菜单”,既做到计划吃菜,又保护了蔬菜营养。几个月以后,据大夫鉴定,居民吃菜吸收的营养成份比过去大大增加了。这件事一传开,附近的人们都称呼宋庆茹为“营养大夫”。落户扎根
民族路、复兴道一带一百零二户居民,把宋庆茹看作自己生活的好管家。有些人把一个月的生活费用,都交给宋庆茹,由她负责代办。为了不辜负群众的重托,她向党支部请示后,就从宿舍搬到居民片的商店分配服务站去住。
宋庆茹自从落户到这百户大家庭以后,首先建立了一套“百家生活明细账”,谁家几口,有多少孩子,谁家孕妇哪月分娩,有病的人是什么病,哪一对双职工星期几休假……,记载得详详细细。哪一户交来生活费用是多少,哪笔款买煤,哪笔款买菜,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些千头万绪的生活琐事都放在一个人肩上,是挑不起来的,宋庆茹便和居民代表、民族路食堂管理员结合在一起,搞起了一个“百户三员制”。他们三人有分工有合作,共同分担了这百多户人家安排生活的任务,大事同商量,小事分头办。居民买粮时,宋庆茹入户登记,代表和管理员就帮助送粮到家;居民买菜,宋庆茹推车到院,代表记数,管理员介绍吃菜方法……。凡是吃、穿、烧、用,都有人管,管的又是十分细致周到。
宋庆茹自从在居民中扎根以后,她就把自己崇高的理想和这一百零二户居民的生活紧紧地连结起来。在1961年开始的时候,她走遍东家串西家,和居民们共商生活大事。根据和大家讨论的结果,1961年家家户户做到有储备粮,并自己动手种植一些春菜,精打细算,把生活安排得更好。宋庆茹也决心在这新的一年,在工作上更前进一步。
(原载《天津日报》,本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