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干部老农和青年共谋生产大计 杨芳大队党支部运用三结合办法领导生产效果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4
第4版()
专栏:

干部老农和青年共谋生产大计
杨芳大队党支部运用三结合办法领导生产效果好
本报讯 江西省南昌县幽兰公社杨芳生产大队党支部,在领导农业生产中,运用干部、老农、青年三结合的办法,充分地发挥了群众的智慧;同时利用这一组织形式,经常向群众进行政策和技术教育,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动生产不断前进。
在三结合的组织形式中,干部、老农和青年的责任都有明确分工。干部负责把党的方针政策交给群众,以提高老农、青年的政策水平和思想水平;同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工作中走群众路线。老农则负责掌握农事季节、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并适当地安排生产等。青年的责任是:保证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服从老农的技术指导;多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及时向党支部进行汇报。生产大队的“三结合”会,是由生产队干部、每个生产队两个老农和三个青年组成。各生产队也有这种组织形式。
他们活动的具体方式是:按照农事季节和各种农活,经常召开“三结合”会议,研究生产,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同时定期检查生产,组织评比竞赛。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遇到全生产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生产队解决不了,便提交生产大队的“三结合”会议解决。这三种人的意见,通过 “三结合”会统一起来,作出决定;再通过他们去说服教育群众执行,工作便容易开展起来。去年插秧的时候,秧苗只有二寸多高,有些人担心插秧要落下游。这时,大队党支部书记胡水金同志,便召开“三结合”会议,要大家想办法解决秧短不能插的问题。会上,青年干部劲头十足,团支部书记胡宜早从干劲方面提出了三条办法:第一,鼓足干劲;第二,实行小段包工;第三,发动男女老少开展竞赛。老农胡著兴、胡著启又从生产技术方面,提出了办法:第一,把田全部再精翻、细耙一次,加一些精肥料,浸好田;第二,周围的田塍草全部铲光;第三,把绑秧的禾秆准备好;第四,多买一些斗笠,准备落雨天也要栽禾。会上,干部除讲明党的有关政策外又提出在秧田里普遍追一次精肥料,加速禾苗生长的意见。这样,大家出主意,共同作决定,措施得当,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第二天,全生产大队的群众,便立即行动了起来。青年小伙子干劲足,负责挑粪、追肥;老农技术较高,负责犁田、耙田;干部负责准备雨具和改善社员生活;妇女负责铲田塍草和准备禾秆,各有各的工作。经过大家的几天努力,插秧的一切工作都准备就绪。这时,秧苗也生长得有五六寸高。第四天开始插秧,一天就插了一百七十亩。三天全部插完,向公社党委送去了喜报。插秧进度,在全公社得到第一名,得到了公社党委的表扬。
干部、老农和青年三结合的形式,不仅大大推动了生产,同时教育了群众,提高了干部,培养了大批人材。青年胡木生、陈火友等,是小学毕业生。过去,他们认为凭着自己的文化和干劲,就可搞好生产,对老农不够尊重。在三结合会议上,他们看到老农提出的许多好经验和具体的增产技术措施,实行后又收到很好的效果,从中受到教育,虚心拜老农为师,向老农学习。现在,他们已成为能掌握全部农活和农事季节的全面人材,被评为“五好”社员。老农在青年的尊重和冲天的干劲感召下,都能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一切技术和经验。他们说:“党这样重视与爱护我们,青年人又这样好学,我们真是巴不得掏出心来教他们。”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有些老农还主动请求党支部,开办了一个训练班,向青年进行技术教育。几年来,通过三结合会议,一百二十多个男女青年在老农的指导下,并通过生产实际锻炼,都懂得了一般的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其中四十多个青年,还成为农业生产上的能手,两名成为技术员,为农业生产增添了一大批生力军。
杨芳生产大队的干部,有的虽然是农民出身,但由于都是青壮年,农业生产经验也不丰富,通过三结合的形式,他们也学到了许多生产知识,由不懂到懂,由外行变成了内行。党支部书记胡水金同志,不但由外行变成内行,还成为农业科学家。今年元旦,被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聘请为农业科学特约研究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