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战火中的青春》的形象和语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5
第7版()
专栏:报刊文艺评论摘要

《战火中的青春》的形象和语言
荒煤
《战火中的青春》的影片本身达到了这样一个客观的效果:我们相信高山是这样的一个女英雄,同时,一点也不怀疑,她应当是这样的一个女英雄。例如,以高山隐瞒自己女性的身份,要求参加野战部队这一个情节来看,影片表现得很好。这个情节关系到影片的一系列情节的发展。如果高山参军的动机和她隐瞒自己性别的原因都交代得不充分,如果一开始就不能突出地显示高山这种坚强的性格,那么,以后许多情节的发展,都会很难使人信服。而影片中的高山,一开始就处在一个非常艰巨的战斗中。她的区小队民兵、区委书记——她的父亲都牺牲了,她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被包围在山顶上,子弹没有了,她摔碎了武器……但是,野战军来到了。她是在这种时候,面对着整个牺牲了的区小队民兵和父亲,当团长问到她是不是党员的时候,她一时震惊起来,然后提出了参加野战部队的要求的。当团长要把她送到后方的时候,她就不能自禁地激动起来,叫道:“我是小孩吗?我不是干过两年区小队长,有着三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吗?你为什么不信任我?”——在这种时候,我们难道对高山要求参军的行动感到有什么不正当吗?按照高山的性格,她又怎么可能不提出参加野战部队的要求呢?“你为什么不信任我”这句话,也是对着千千万万观众说的。自然,我们也不可能不表示信任。所以,高山这个人物,也是经过我们观众的批准去参军的。
高山这个英雄人物之所以令人信服,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没有任何虚假、矫揉造作的印象,主要的就是依靠人物本身性格的逻辑在行动,通过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而获得我们的理解和信任。在许多场合,我们相信她应当怎样做,需要怎样做,而这样做是符合她的性格的。例如,当她刚到青年排听到战士对她的议论的时候,她应当回答连长说:“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当她第一次和全排战士见面的时候,她应当提醒战士们:“不但仗要打得漂亮,平时也要注意军风纪”;她应当自告奋勇地去抓俘虏;应当和雷振林展开一些思想斗争,毫不放松对他的教育和帮助,等等。她这样做,是困难的,但是,她的性格不容许她不这样做,她只能这样做。我们理解这一点,因而才能信任她。
对于电影艺术来讲,通过视觉形象,人物在情节中的动作来描写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如果说这是第一个重要的手段,那么,人物的对白,精炼而性格化的语言,无疑是第二个重要的手段。
《战火中的青春》的编导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们注意到几点:一是对话要尽可能符合人物的性格,寻找个性化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二是注意到语言的精炼;三是注意到潜台词的运用。有时候,很自然地,某些语言就会达到警句、幽默的效果。
影片在表达高山这个人物的高昂的战斗意志和精神的时候,用的语言并不多,然而很准确地表现了她的思想感情。例如影片一开始高山向团长要求参军的一段话。也例如雷振林在医院里和高山的那段对话:
高山:“要是你们永远都不知道我是个女的,那该有多好!”
雷振林:“你怎么能是个女的呢?为什么是个女的呢?”
高山:“你看,你又看不起我了,我为什么不能是女的?”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高山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她的思想感情是多么开朗,多么天真,又多么坚强。在这里,她的女性身分是明确了,可是,由于她和部队的感情,和全排战士的友谊,对革命战争,作为人民一分子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感,却消除了习惯上男和女这个界限。所以,她还居然敢向团长再一次提出回野战部队的要求,也流露了大家能够永远不知道她是一个女的有多好这种纯洁的惋惜的心情。
但是,也应该指出,影片中也有些对话还是不够确切,甚至损害了人物的。
例如,高山在医院里向团长提出还希望留在野战军的时候,团长却说:“你还想胡来啊!”这句话显得很轻率、没有分寸!从高山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的表现来看,任何人也不可能得出“胡来”的印象。而高山的要求,是在她这样正确地、很好地帮助雷振林和青年排端正了作风之后;是在她英勇作战、抢救战友脱险之后,怎么可以得到这样的答复呢?这种评语对于这样英雄人物是多么不公允啊!这种话对团长的形象也是有损害的。
可见,在语言上下功夫,是艺术创作中一项多么艰巨的工作,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应该说,在电影艺术中,不能笼统地去反对对话多少的问题。不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有时候,只是一两句也会使人感到是多余的。有时候,一句话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有时候,也可以大大地损害人物的性格!
(摘自1960年24期《文艺报》:《漫谈“战火中的青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