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赞“老农参谋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5
第8版()
专栏:

赞“老农参谋处”
林旭
那些对农业生产有着丰富知识和经验的老农,常常被农民称之为诸葛亮。组织老农出谋划策,学习他们种庄稼的本领,对于农业生产是大有好处的。许多在农村工作的同志们,学会了向老农求谋问计,把有经验的农民当作自己的先生和顾问,结果不仅增长了农业生产的知识,也丰富了正确地领导农业生产的工作方法。
在陕西省略阳县郭镇公社里,我看到了公社的老农们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参谋作用。公社党委根据他们的意见总结出了许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大办农业的经验。比如,种有种的时机:包谷是从山下往山上种,谷雨前种河坝,立夏前种半山,小满前种高山;小麦是从山上往山下种,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半山,寒露种河坝。收有收的时机:“黄粮不过夜”,“九成黄十成收”。管有管的时机:包谷主要是及时锄草,“荒了头道不见面,荒了二道收一半”。犁田有犁田的时机:“八月犁田一碗油,九月犁田半碗油,十月犁田没有油。”这些谚语,是老农经验的结晶。公社把这些生产老手组织起来,名之曰:“老农参谋处”。
农业生产是一门复杂的科学,领导好农业生产更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掌握这种艺术,需要有实事求是、虚心学习的科学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正确地领导农业生产,就要从实际出发,老老实实地按照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办事;办法只有一条:在实践中学习真正的知识和本领。
毛主席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6页)“老农参谋处”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为我们领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单看他们几十年和庄稼打交道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他们的知识宝库里积累了多么丰硕的财富。几十年和天斗、和地斗,他们对于大自然的脾气,是摸得一清二楚的。什么样的土性,种什么样的庄稼;什么样的季节,做什么样的活,老农们胸中有数,了如指掌。重视这些经验,学习这些本领,既可以充分发挥老农们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的知识,使领导农业生产的工作更加切合实际,这岂不是一举两得,事半而又功倍吗?
“老农参谋处”还有一个可贵之处,那就是使我们找到了一条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农业科学遗产的途径。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从无数成功的和失败的事件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千金难买的宝贵遗产。我们一向都重视历史遗产,从不排斥一切固有的经验,而且总是对我们民族的经验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就是从总结我国农业固有的增产经验中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还有很多可贵的经验,世代相传,蕴藏在老一代的农民中间。要把这些宝挖掘出来,请它们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贡献一分力量,正是我们这一代责无旁贷的任务。
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创造,没有继承也就不会有发展。任何人要办好一件事情,除了依靠自己的切身体验,还要借助前人或别人的生活经验弥补自己经验的不足。凡事都要另起炉灶,从头做起,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前进的路上多绕几个圈子。
当然,时代变化了,条件变化了,老农们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一部分经验是不适用了。问题在于:充分听取老农的经验,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是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又不是简单轻率地全盘否定,把老农任何一点一滴的可贵经验都用于生产。这样,我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本领,就会更加坚强有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