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党总支书记李同怀领导生产一切从实际出发按政策办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6
第4版()
专栏:

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党总支书记李同怀领导生产一切从实际出发按政策办事
本报讯 据河南日报消息:河南省清丰县马村公社踩鼓庄大队党总支书记李同怀,在领导生产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执行党的政策,事事对群众负责。
对党负责 对群众负责
李同怀在工作中,无论大事小事总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按照他的认识,要真正完成党的任务,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按政策办事。他在领导生产中,就是用这个尺度来衡量自己的工作的。
前年秋季,马村公社给踩鼓庄大队分配了卖二十一万斤余粮的任务。李同怀根据各小队实际产量情况计算,按照国家规定的口粮、种子、饲料指标留足后,只能卖余粮十七万多斤。怎么对待这件事情呢?他就在党总支扩大会议上进行了讨论。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基层干部最基本的任务就是领导群众发展生产,不断改善社员生活,努力支援国家建设。强调生产,忽视生活,或者强调生活,忽视支援国家建设都不对。要是卖二十一万斤粮食,就会影响社员生活,就不能算“真正”地完成了任务。于是,全大队就卖了十七万多斤余粮。
去年秋季的情况,却和前年相反。由于社员发挥了高度积极性,战胜了严重的旱涝灾害,因而收成比往年都好。公社要求他们卖二十万斤余粮。可是秋作物收打过秤后,他们一算账,除“三留”外,净余粮食三十二万五千多斤。这时,李同怀又和全体干部、社员代表一起讨论,应该向国家卖多少余粮。
当时,有的说:“大家为了战胜旱、涝灾害,用了最大的努力,三十多万斤余粮实在来之不易啊!公社要求卖二十万斤,咱卖上二十五万斤,就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下余的咱们可以多吃一点,多储备一些,应该留点‘后路’啊!”
“不!我们对待上级,对待群众,都不应该考虑‘前路’
‘后路’的问题。”李同怀说:“应该诚诚恳恳,老老实实,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现在国家需要粮食,我们多打了粮食就应该尽力支援国家,支援灾区。卖二十五万斤余粮,是不是就算真正完成了任务?”接着,他组织干部和群众讨论了怎样正确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的问题。为了从思想上真正解决问题,他还带领干部和社员代表深入灾区访问,组织社员代表监督“三留”粮食的过秤入仓,向群众亮明了家底。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党总支提出来的“支援国家,支援灾区,多卖余粮”的口号,很快就变成了群众的实际行动。干部、社员高高兴兴地向国家出卖了三十一万斤余粮。大队还留下了一万五千斤储备粮。
开政策花 结生产果
李同怀从实际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实事求是和执行政策,是一回事的两方面。要不按政策办事,实事求是就没有个标准;要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就很难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因此,他常常向党员干部讲这番道理,并经常组织大队、小队干部,认真学习党中央有关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对于涉及党的政策问题,绝不马虎从事。
去年春天,县委考虑到各公社、大队都要在秋季多栽些红薯,但是薯苗不足。县委和踩鼓庄大队商量,希望他们充分发挥红薯保管好、育苗技术高的有利条件,由县里拿出粮食抵换他们队的鲜红薯当种,多育红薯苗。李同怀和大队、小队干部研究之后,认为这对支援兄弟社、队发展生产,以及增加自己队的收入,都有很大好处。于是,就愉快地承担了这个任务。
没想到开始育红薯苗时,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大队对小队都实行了“四固定”、“三包一奖”制度,现在这项计划以外的生产,谁出劳动力,谁拿本钱,收入又归谁呢?有人向李同怀说:“这件小事,用不着这么商量那么讲究的,不管‘四固定’还是‘三包’,先把红薯苗育好了再说。”李同怀却认真地向他解释道:“这些实际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各小队和群众的积极性,结果是欲速不达,甚至还会把事情办坏。”
李同怀把这事和干部、社员一商量,果然大家的意见很不一致。有人提议应该由大队集中搞,收入全归大队;有的说:干脆全部分到各小队搞,省得大队麻烦。李同怀想:要是大队集中搞,就会打乱小队的“四固定”;全部分给小队搞,收入多少是次要问题,违反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根本制度,社员也不会同意。到底怎么办好?副书记王运卿说:“能不能采取大队经营,小队出工,收入分成的办法呢?”王运卿的话,打开了李同怀的思路。经过讨论,大家都说这个办法好,既能发展大队经济,又能调动小队的积极性。于是红薯育苗工作,就在各小队很快搞了起来。在七个小队中,有的是火炕育苗,有的是温床育苗,一个比一个搞得好。最后全大队完满地完成了县委交给的培育红薯苗的任务。很多兄弟社、队,都及时栽上了夏红薯;踩鼓庄大队,也增加了三万四千元的收入。
依靠群众 摸透情况
李同怀常常想:要领导好农业生产,种好庄稼,就要依靠群众,首先摸透不同土地、不同作物、不同肥料、不同气候的脾气。摸透了这些脾气,再来个对症下药,丰收就没跑了。所以,他从不乱讲没把握的话。在一次夏收夏种会议上,公社提出适当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当时,他觉得踩鼓庄大队没有那么多宜种红薯的土地,达不到每人平均种八分地的要求;但究竟宜种的地有多少,一时又摸不准。尽管当时有人说他:“一个大队的党总支书记,连这点家也不敢当吗?”他却认为这样的事,应该同小队干部和社员商量后才能决定。
回队后,他立即向干部和社员传达了公社的指示精神,并讲明适当扩大红薯种植面积的好处和意义。接着,组织大、小队干部和社员代表,深入田间调查,又召开了有王顺兴、李九安等七人参加的老农座谈会。老农们对种植计划,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最后,总支根据小队干部和社员的意见,将一千二百亩麦茬地进行了分类站队,除去淤地、洼地等不宜种植红薯外,实事求是地确定了红薯面积。其余的土地虽然种红薯不适合,但也本着多种高产作物的精神,扩大了玉米播种面积。
李同怀在领导农业生产中,也曾经有过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因为他能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生产小队在作物安排和种植措施上的管理权,所以每在生产上出现某些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及时解决。去年,李同怀曾经和几个大队干部商量确定:要把村东的二百多亩地,都种成棉花,作为公社联合棉花丰产方的一部分;沿清(丰)南(乐)公路两侧的地,都种成粮食作物,作为公社粮食丰产路的一部分。后来和群众一讲,有几个小队干部和老农“参谋”就议论开了。五小队分支部书记李青松说:“俺队靠公路两沿那二十来亩轻砂带碱地,历来最适合种棉花,种粮食作物收成总不好,怎么要叫种成粮食作物呢?”老农李更山说:“同怀呵!搞丰产方、丰产路,可不能瞎来呀!村东那块二百三十多亩地,甭看北头五十来亩种棉花怪好,可南边那一百八十多亩是重淤地,种棉花光长大棵,有了棉桃就僵瓣,种上玉子、大豆要比种棉花强。”大家的意见,给李同怀很大启示。他就立刻向大家作了检讨,又召开了各小队干部和社员代表会议,共同研究重新修订了生产规划,并确定了继续以小队为单位搞丰产方的办法。
由于李同怀同志和其他干部领导作风踏实,踩鼓庄大队的生产连年都有发展。去年虽然遭到严重的旱、涝灾害,还赢得了较好的收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