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消灭甘薯黑斑病为害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1-27
第3版()
专栏:

消灭甘薯黑斑病为害的经验
中共河南中牟县委员会
甘薯黑斑病是农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它对甘薯的危害十分惊人。中牟县种的甘薯自1944年间感染上黑斑病以后,发病率一年比一年严重。几年来,我们领导群众向黑斑病作了有效的斗争。
实践证明,黑斑病为害虽然猖獗,但它主要靠薯块和薯苗传播,不侵染甘薯的地上绿色部分;寄生植物只有甘薯;病菌不能借空气传染。只要抓住这三个弱点,采取针锋相对的防治与检疫同时并举的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消灭它。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目前,中牟县不仅消灭了因黑斑病烂窖和缺苗现象,据最近普查结果,已有40%的生产队消灭了黑斑病为害,全县六千六百八十一个薯窖(包括种薯、食用薯、饲料薯),仅在二十一个窖中发现有少数病块。
加强领导,培养技术队伍
在消灭甘薯黑斑病工作中,我们从县到生产队组成了一套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县成立了“甘薯黑斑病防治指挥部”。一年狠抓选种、育苗、采苗圃(实行两次高剪苗)、无病种薯田、收藏和检疫六个重大环节。公社、大队分别建立技术指导站和技术传授站,生产队也成立有技术研究小组。这些组织都是第一书记挂帅,并配备了强有力的干部充当站长或组长。
在这个一整套领导核心的领导下,又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力培训技术员,壮大技术队伍。县每年要分期、分批、分项训练公社和生产大队的技术员两次到四次。每次训练都以解决当时防治黑斑病的关键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的讲解和测验。同时,组织技术员互教、互学,取长补短,使技术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技术员回去后,就在公社和生产大队训练新的技术员。这样,技术队伍很快就壮大起来。1954年全县只有几个人能掌握防治黑斑病的技术,现在,已发展到六千五百多名,平均每一个生产小队就有三到四个技术员。
普遍建立采苗圃和无病种薯田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建立采苗圃繁殖无病薯苗,大搞种薯田繁殖无病种薯,是根除黑斑病病菌传染的有效方法。早在1956年,我们就在万滩、茶庵等六个公社的八个生产大队(当时还是初级农业社)建立了一千七百多亩采苗圃和三千多亩无病种薯田作为重点示范。据当时信王一个大队的检查,第二年从种薯田内收获的七千二百斤甘薯,窖藏五个月后,只发现有两块甘薯带病。于是,全县普遍建立了采苗圃和无病种薯田,到1960年上半年为止,全县建立的采苗圃面积达一万七千多亩,除满足二万四千亩无病种薯田的用苗外,当年栽种的十三万多亩夏薯,有70%都是使用采苗圃的二次高剪苗栽种的。现在已入窖的一千零二十五万多斤种薯,全部是无病种薯田繁殖的。
大建采苗圃、实行二次高剪苗,不仅能起到断绝病根的作用,它还具有四大好处:(1)节省种薯:一株薯苗由苗床剪插到采苗圃,经过加肥、加水、细致管理,一般可发三、四个岔头,多的达七、八个。按一个岔头剪二、三株苗,苗床上的一株苗,就可以繁育出十到二十株,一般一亩采苗圃的薯苗可栽十亩以上的麦茬薯。采苗圃本身的产量也不亚于大田。(2)由于采苗圃是专人精管,培育的薯苗又壮、又齐,保证了种薯田和大田一次全苗。(3)可以提前早栽夏薯。(4)不再剪春薯蔓作夏薯种苗,保证了春薯高产多收。
无病种薯田和采苗圃的管理,都严格执行了净土(三年没有种过甘薯的土地)、净粪(选用没有黑斑病菌的肥料作底肥)和专人管理等制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黑斑病的传染。
早育壮苗才能做到无病苗齐
栽到采苗圃内的种苗,能否保证无病,苗齐,适时早栽,又决定于早育苗、育壮苗。
为了早育苗、育壮苗,在精选种薯、温汤浸种和苗床管理等方面,我们依靠群众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工作。1954年以前,我县培育甘薯种苗还是使用冷床育苗,这种育苗方法,出苗既慢且弱,又给病菌传播以可乘之机。后来,我们根据群众的经验把冷床育苗改为温床育苗。实行温床育苗以后,社员又感到温床育苗虽比冷床育苗优越,但是,温度不易控制。1958年我们又发动群众大搞火炕育苗。这种育苗方法,不仅比温床可提前二十天出苗,出苗率也增加一半,而且便于实行第一次高剪苗(高剪苗是针对黑斑病菌不能侵染绿色部分而采取的措施。剪苗床的苗称第一次,剪采苗圃的苗称第二次,其方法是用剪子剪下离苗床上面一寸半到二寸高的绿色部分作为种苗)。
开始实行火炕育苗时,由于缺少经验,薯种下得太多,一个压住一个,结果,不仅浪费了薯种,下部薯苗不好出来,又由于出的苗又细又稠,无法下手剪苗。后来我们改密铺种薯为稀铺(前后左右的种薯各相距一扁指),又注意加水、加肥、加盖、加温、加管理,苗一破土又注意常见阳光。这样做的好处是:(1)节省三分之一的种薯;(2)出苗壮、旺;(3)成活率高,由原来的65%提高到95%;(4)便于高剪;(5)延长了种薯寿命。
保护窖藏薯块过好“三关”
甘薯块是一种含水分多,组织柔嫩,皮薄易伤,既怕热,又怕冷的东西,如果收藏不好,就会因破伤或高温、高湿而引起黑斑病大量发生,造成腐烂。所以,我们在同黑斑病斗争中,特别重视收好和藏好甘薯的工作。
收好是藏好的先决条件,我们除做到适时收刨外,狠抓细收和精选两个环节。细收,不仅收的净,还特别强调四轻(即轻刨、轻割蔓、轻装、轻卸)、两分(即大田与种薯田分收)、一专(专人收种薯田),从多方面防止了因刨伤、碰伤而造成有利于病菌侵袭的机会。精选,特别是选种薯,必须严格做到四个标准(中等块、个儿匀、表皮光、色泽亮)、一个要求(专人选)严禁带病、带虫、断伤、碰伤、露头青、着水块的薯块入窖。
根据甘薯的特性,我们在窖藏管理方面采取了“三防”的措施,即:早防热、冬防冻、过了春节防春风,确保甘薯安全度过排热发汗关,越冬关和立春关。在“三防”中,我们首先抓住了薯窖的改良工作。目前普遍推广的薯窖有:“七”字型、“工”字型、“丰”字型和梅花窖等五种。这些薯窖的共同优点是:能缓冲与避免冷空气直接侵入,便于调节窖内温度和湿度,也防干又防潮,可以使窖内温度经常保持在摄氏10—14度之间。这些优点都能有效地抑制黑斑病的侵袭。在窖藏时,还因品种、收获期、地块的不同,分窖贮藏。
其次,专人管理,一包到底。管理薯窖的人员,特别是种薯窖,都是具有政治觉悟高、成分好的技术员。因此,窖藏管理工作做得特别细致。一般都做到了二净(窖内净、窖外净)、三勤(勤打扫、勤检查、勤修理)。为了加强管窖人员的责任心,各生产队还制订有奖罚制度。
其三,根据气候的变化,为了保证甘薯在贮藏期间所需要的安全温度(摄氏10—14度)和防止适宜于黑斑病发生的高温(摄氏25度左右),在“三防”中,严格地规定了检查制度。在排热发汗期间,每一天至少检查二次到三次窖温;越冬关,七到十天检查一次;立春关,三天检查一次。遇到窖内温度变化,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为此,每一薯窖都准备有两套设备,一套是加温用的谷草、豆秸和高粱秆箔;一套是降温用的排气、通风眼,以利调节窖温。这样不仅控制了黑斑病的发生,而且也防止了甘薯发生软腐病和冻害,有力地保证了甘薯不病、不烂、不冻,顺利度过“三关”。
坚决执行薯苗检疫制度
我们所以能够战胜黑斑病的为害,除大力开展防治工作外,坚决贯彻执行了薯苗检疫制度。目前已培养检疫员一千二百多人。检疫员有权检查全县范围内出入的薯块和薯苗;一旦发现带病薯块和薯苗,有权报告政府或当场监督处理。为了保证支援外县、外省的薯苗不带黑斑病菌,也严格执行了出境前的检疫手续。对外地入境的薯苗,也一律经过检疫后才准入境。这样,就有力地控制了黑斑病的传播。
中牟县由于基本上控制了甘薯黑斑病的发生和大大减少软腐病和冻害,从1959年起,就由一个年年缺少甘薯苗的县变成了余苗县。仅1960年在栽种春、夏薯时,就支援本省和外省兄弟县、社的薯苗共六百多万株。近两年以来,虽然全县连续遭受干旱威胁,但是,由于薯苗足、壮,保证了适时栽种和加强了田间管理,这两年栽种的甘薯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中牟县虽然在消灭甘薯黑斑病为害的工作中取得了成绩,但是,这一工作发展得仍不平衡,有一半以上的生产队还没有全部消灭黑斑病为害。为此,我们必须鼓足干劲,为全部、彻底消灭甘薯黑斑病的为害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