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多写些散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01
第8版()
专栏:笔谈散文

多写些散文
吴伯箫
作为精神食粮,散文是谷类;作为战斗武器,散文是步枪。我们生活里常用的是散文。在文艺园地里,散文也应当是万紫千红中繁茂的花枝。我国散文是有传统的。
最初的历史家和哲学家,差不多都同时是优秀的散文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用两句话说明了一个辩证的道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丘明用十个字记叙了貌似强大的敌人的溃败过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里这段话简括而生动地画出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游春图。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争鸣的百家表达思想,记叙事物,有的用平易淡远的语录,有的用气势磅礴的辩论,有的用质朴动人、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都不同程度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他们的著作,一家一家汇成满天星斗,长远地闪灼着灿烂的光辉。
汉代司马迁写《史记》,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记人,叙事,“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成一家之言。”苏辙说他“周览名山大川,故其文多奇气。”鲁迅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唐宋两代,继先秦、两汉,又有韩柳欧苏等“八大家”。韩愈提倡“文以载道(当然,他所说的“道”,还只是儒家的思想)”,反对堆砌辞藻,空洞无物的骈俪文;柳宗元写寓言讽刺文章和山水游记,都给后来的散文留下了很大的影响。
明清不说。到了鲁迅,散文直接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市侩买办的锐利的武器。
我们的这种散文传统是要好好继承也已经在继承着。如今从我们的报纸刊物上,经常可以读到很多清新流丽的散文。《人民日报》发表的《圣人泉》,写了左权将军领导下的抗日部队在太行山黄烟洞附近挖掘山泉的故事。里边插叙了“二郎担山赶太阳”的神话,也记叙了群众对山泉的各种传说:
“朱总司令在这里饮过战马,刘伯承将军在这里洗过脸,游击队员们用它煮过野菜,鲁迅艺术学校的青年们来这里吟过革命的诗篇……”这些都富有情趣,给人很多启发和教育。又一篇《从边疆到边疆》,写了“北大荒”的茭瓜子在春城昆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经过。描写了哈尔滨的菜窖、暖棚和温室:窗外漫天飞雪,零下十七度,窗里却煦暖如春,满地长着又鲜又嫩的红辣椒、白豆荚、紫茄子。木耳和蘑菇也都在那里安了家。文章洋溢着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的胜利。还有一篇七百多字的短文,题目小,叫《头绳》。联系《白毛女》里的喜儿过年和准备出嫁扎红头绳的事,写一根头绳给穷家姑娘所能带来的安慰和喜悦。也很感动人。
这些短文写的都是新事物,接触到了我们欣欣向荣的生活里兴水利,种蔬菜,俭朴之为美德的课题。这里随手引来作例,证明社会主义社会里值得写的事物太多了。从壮丽的河山到无尽的宝藏,从大办粮食到林、牧、副、渔,从工厂、矿山到长江大桥……哪一方面都需要来热情地歌唱。至于勤劳勇敢的人民,革命风云的斗争,就更值得我们千遍万次地写文章颂扬了。
散文正是我们随时可以使用的武器。多写些散文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