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阅读
  • 0回复

从实际出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02
第1版()
专栏:社论

从实际出发
贵州都匀市江肘公社,有这样两个生产队,一个是茶农生产队,另一个是团山生产队。两个队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情况都差不多;可是,1960年的生产结果却大不相同:一个队粮食增产了,另一个队粮食减产了;一个队夏收作物播种计划超额19%完成了,另一个队夏收作物播种计划只完成75%;一个队副业生产成绩很大,另一个队副业生产成绩不好;一个队95%以上的社员户增加收入,另一个队25%的社员户减少收入。这不是怪事吗?其实并不奇怪。看看这两个队的干部领导生产是从哪里出发的,就可以明白了。办任何事情,总要有个出发点。出发点错了,差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
人们看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有两种:一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一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来都是主张从客观实际出发,而反对从主观愿望出发的。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茶农生产队办事情走的正是从实际出发的路线;团山生产队办事情走的则是从空想出发的主观主义的路线。
什么是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你承认它存在也罢,不承认它存在也罢,它总是存在着,并不因为任何人不承认它就会消失。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办事情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又认为:人是能够改变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的。从实际出发的目的,正是为了改变实际的状况。人不能甘心做客观实际的奴隶,而要力求做客观实际的主人。怎样才能主动地有效地改变实际状况呢?首先就是要认识实际状况,而且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它。以种庄稼来说,对实际增产的可能估计过高或者估计过低,都是脱离实际。如果估计过高,就会盲目乐观,胡思乱想。如果估计过低,就会悲观失望,寸步难行。
茶农生产队的同志们在制定1960年的生产计划的时候,是真正从实际出发的。这个生产队1959年水稻亩产五百六十斤。在讨论1960年的生产指标的时候,有人提出亩产一千五百斤或一千斤的指标。但是,这个队的同志们经过讨论,认为这样高的指标是说空话。他们根据当时当地的各方面的条件,把亩产量指标定为七百四十斤。他们又根据这样的指标确定了切实的包产计划和增产措施。全队社员从春播到收获,情绪始终高涨,结果亩产达到七百七十五斤。同茶农生产队的作法相反,团山生产队的主要领导干部却是盲目地追求高指标,不看实际,不加分析,要求所有的小队一律亩产一千五百斤。在这样的指标下,包产计划也不可能落实,社员生产情绪不高,结果亩产只达到五百八十斤。是指标越高越能鼓舞社员群众的干劲呢,还是从实际出发确定指标最能鼓舞社员群众的干劲呢?上面所说的两个生产队的情况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事实证明,只有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才能真正鼓足干劲,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当群众看到自己面前的目标的确是能够达到的,而又了解必须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那末,他们就必然会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地为之奋斗。如果明明看到尽最大努力也做不到,那就不可能有信心,也不可能鼓足干劲。
实际状况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要改变实际状况,又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就必须重视条件。一切事物都依条件、地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辩证唯物论的一个根本观点。一粒种子能够变成许多粮食;可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土地和气候,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肥料、水分等)和技术条件(播种技术、管理技术等),它就变不成。在这种的条件下,它能够变得多;在另外一种的条件下,它只能变得少。毛泽东同志说过,“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计划转化为现实,把低产转化为高产,都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不顾条件,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问题在于怎样认识条件、怎样对待条件。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原有的条件和新生的条件。对各方面的条件要力求认识得比较全面。然后,发挥主观条件驾驭客观条件,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促进新生的条件补充原有的条件。茶农生产队的同志们对增产的各种条件做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估计,制定了既先进又可靠的计划,采取了既积极又踏实的措施,结果就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团山生产队的主要干部没有认真考虑各种条件,离开现实的条件空谈高指标,结果计划就不能不落空。
实际——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认识和适应这些差别,按照这些差别来确定措施。就农业生产来说,必须根据劳动力、土地、时间、作物的不同来制定计划和措施。正像毛泽东同志说的:“我们指导农业,要依各种不同地区而采取不同方法,一种地区以深耕为主,另一种地区以扩大耕地面积为主。在时间上也要有分别:在有荒可开时,以奖励开荒为主;在荒地开尽时,就要转为以奖励深耕为主了。不但在大的区域之间要有分别,就是在一县、一区、有时甚至在一乡之内,也要有这种分别。……从此得出结论:今后工作要实事求是地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解决问题。”(《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茶农生产队正是按照这样的精神办事,团山生产队则恰恰违背了这样的精神。以收庄稼来说,茶农生产队是根据作物黄熟不齐的情况全面地妥善地安排了劳动力,收得适时、细致,并且没有耽误别的农活;团山生产队不顾实际情况,要求“整齐划一”,把没有熟的庄稼也收割了,造成了很大损失,还误了别的农活。实际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偏要同实际闹别扭,要求什么“一律化”、“清一色”,实际当然也要跟他们闹别扭。
实际——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必须看到和适应这些变化,按照这些变化来确定对策。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实践论》)农业生产的计划和具体措施,一个时期农活的安排,一般地说,很少能够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情况变了,原定的计划、措施、安排就要有相应的改变。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生产措施、劳力调配也得适应抗灾的需要。总之,实际变了,对策也就相应地改变,这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贯彻到底。
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只凭主观办事,自以为是,把感想当政策,是一种很坏的作风。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些话是1941年5月在延安说的,离现在已经二十年了。当时,全党在整风运动中同主观主义这个大敌进行了严肃的斗争,提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从实际出发的作风,使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在我们党内,自觉地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办事的同志越来越多了,主观主义的作风越来越少了。可是,主观主义是一个很顽固很狡猾的敌人,哪个地方、哪些同志只要对它放松了注意,它就会又在哪个地方的工作中、哪些同志的头脑中出现。因此,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工作中,必须同这种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作风作坚持不懈的斗争,使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从实际出发的作风不断地发扬光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