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从实际出发正确指挥生产 茶农生产队:主观符合客观倾听群众意见连年增产 团山生产队:纠正脱离实际作风开始扭转落后局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02
第1版()
专栏:

从实际出发正确指挥生产
茶农生产队:主观符合客观倾听群众意见连年增产
团山生产队:纠正脱离实际作风开始扭转落后局面
本报讯 据贵州日报消息:贵州省都匀市江肘公社茶农生产队和团山生产队,由于领导生产的方法不同,取得的效果也各不相同。茶农生产队1960年粮食比1958年增产25%,比1959年增产2%;夏收作物播种超过计划19%;养猪和副业生产成绩出色;全队一百九十六户社员,95%以上的社员比去年增加收入;全队十三个食堂都办得好,社员满意。团山生产队与此相反,1960年的粮食产量比1959年减产15%;夏收作物的播种只完成计划的75%;养猪、副业生产等多种经营大部分没有跟上;全队一百三十四户社员中,有25%比去年减少收入;七个食堂中有四个食堂办得不好,社员很有意见。
这两个队是隔邻,都在高寒山区,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劳力情况都相似。可是,为什么条件相似而工作效果大不相同呢?根据他们最近总结检查,得出的结论是:茶农生产队干部在指挥生产中实事求是,处处贯彻政策,事事依靠群众;团山生产队的部分干部,在工作中忽视了政策,脱离了群众,胡乱指挥,因此生产、生活掉了队。
1960年春,茶农队在制订粮食增产计划时,有人提出亩产指标一千五百斤,比1959年亩产量提高近两倍。党支部书记谭文邦和主要队干部认为这是不顾实际条件的空想。他一面向干部说明制订生产计划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让小队有产可超的道理,一方面把全队增产指标交给群众讨论。根据社员的意见,全队确定增产指标为七百四十斤。同时落实了“三包一奖”和“四固定”。由于增产指标确实可靠,措施及时具体,从去年春播到收获,十三个小队自始至终坚持开展了“队队超产,户户得奖”的竞赛。秋后,全队水稻亩产达到七百七十五斤,有十一个小队获得了超产奖励。
团山生产队去年春季讨论计划时,党支部书记王万民追求“高指标”。他向所有小队都布置了亩产一千五百斤的指标。很多社员提出了不同意见,说这是“一锄头想挖个金娃娃”,办不到。王万民没有听这个意见,强调高指标是“统一规定,不能更改”。“三包一奖”、“四固定”也不能很好地落实。社员生产情绪不高。结果,去年这个队的水稻亩产只达到五百八十斤。
去年收割夏收作物时,有人为了抢先,主张在十天内抢收完,立即转入打田插秧。但是地处高寒山区的茶农和团山生产队,田土背阴多,阳光少,小麦、油菜成熟期比一般地区较慢,抢收必须适时。谭文邦召开了社员座谈会共同商量。他们根据黄熟不齐的情况,先安排少部分劳力收向阳地成熟的作物,然后根据作物成熟逐渐增多的情形,妥善安排劳力,采取了“黄一块收一块”的办法。结果,茶农队不但及时收好藏好了夏收作物,还抢打了大部分“雷公田”。团山生产队的情况却不同了。部分干部为了“抢第一”、“争头名”,将七个小队的劳力集中搞抢收,不能割的也叫社员收割。由于没有黄熟,颗粒打不落,就堆在房子里,结果全队沤乱损失了一万五千多斤小麦、油菜。在这个时期,有一段时间下雨,正是抢打“望天水田”的好时光,可是劳力都搞抢收去了,结果这个小队的四十二亩“望天水田”,错过了雨水,都没有插上秧,后来只好改种了杂粮。
紧张的插秧季节到来时,有人要求各队按照统一的规格实行“密植化”。这时,茶农生产队支书谭文邦和大队干部首先分头组织群众学习了上级的指示,经过总结历年的经验教训,一致认为上级对插秧提出的“不稀不密”的指示,最合心意。他们根据山区的实际情况栽插秧子,加上管理及时得当,禾苗茁壮,谷粒饱满。团山生产队的稻田,丢掉“合理”二字,全部实行了过分的密植,坚持七个小队大搞2×3的“一个样”运动。结果全队因过度密植,禾苗不壮,颗粒短小。
茶农生产队干部实事求是地把生产指挥好的经验是:坚持学习政策,坚持参加生产。他们学习政策和参加生产的时间安排是:每个场期(每个赶场期相隔六天)用两天时间学习政策、研究工作,用四天时间参加生产。谭文邦和另外的四个大队干部,去年参加生产时间,都达到二百一十多个劳动日。在这方面,团山生产队恰恰相反,他们没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参加生产的时间,支书王万民和另外四个大队干部,去年平均参加生产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
最近,团山生产队的干部,深深认识到以往乱指挥生产的根源,是忽视了学习政策,缺少深入实际深入生产,以致使生产造成了人为的损失。思想认识提高以后,大队干部一面深入实际带领社员投入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一面利用休息时间,同群众一道学习政策、讨论政策。社员们说:“只要干部的作风转变好了,今年的粮食生产一定会搞得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