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有计划发展水利建设 实现引黄河水越堤灌溉 旧城公社战胜干旱提高粮食产量 十四个穷队改变面貌,去年已不再需国家供应粮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03
第3版()
专栏:

有计划发展水利建设 实现引黄河水越堤灌溉
旧城公社战胜干旱提高粮食产量
十四个穷队改变面貌,去年已不再需国家供应粮食
本报济南2日电 山东鄄城县旧城人民公社,坚持执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策,充分发挥了生产队、生产小队和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连年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公社化前的1957年,平均亩产一百八十斤,1958年亩产达到二百五十五斤,1959年亩产二百零六斤,1960年亩产又上升到二百八十斤。
凭借“一大二公”威力,引黄越堤灌田
两年来,这个公社在与各种自然灾害斗争中,认真贯彻政策,大兴协作之风,显示了公社的巨大威力。1959年从6月份开始,一直到9月,未落一场透雨,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大旱。当时全社十余万亩大秋和小秋作物普遍呈现旱象,其中三万余亩庄稼枝叶枯萎。这个公社紧靠黄河,过去十年九淹,没有什么水利工程,因而大旱到来,水源奇缺。全社仅有的五百多眼水井,有三百眼干枯,其余每眼每晌至多浇二分地。二千八百个村头坑,全都干了。多少年来,就是遇到再旱的天气,水源再缺,也没人敢动一滴黄河水,都是眼巴巴地望着黄水日夜奔流。可是1959年,他们凭借着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威力,提出引黄河水上岸越堤灌溉的主意。公社党委根据群众要求,统一安排水利建设项目。堤里生产队的土地,修虹吸管,建渠道,引黄河水浇地;堤外河滩上的几个生产队的土地,建排灌站;虹吸管、排灌站浇不到的地方,就打土井,争取全社所有生产队的地都能浇上。为了保证水利建设工程的进行,并兼顾其他农活,同时做到工程配套,边建边用,公社依据自愿互利和不打乱生产小队劳动组织的原则,组织了大协作。他们首先按工程建成后各生产队受益大小,确定各生产队应出的劳动工数,如果实际劳动的工数不足或超过了,协作单位要以工换工,或以物换工,或按工付酬。修建虹吸工程,旧城大队受益四千多亩,即出六百人;仪娄大队受益一百亩,则出三十人。虹吸工程作好以后,周娄、桑庄、康屯等七个队没有一点收益,他们也出动了一千多人,有收益的十二个队便以同样劳力,帮助他们修建了排灌站工程。全社在六天内建起两个管子的虹吸管一处,排灌站两处,以及一部分渠系工程。
突击修渠挖井,迅速扩大水源
为了使公社、生产队和生产小队三级都积极搞水利建设,公社党委在安排水利建设项目时,采取了公社、生产队和生产小队三级当家的作法,明确规定了举办各种渠系的权限范围。除干渠由县组织领导外,公社搞支渠;生产队搞斗渠;生产小队搞农渠、毛渠,并鼓励小队在工程效益达不到的地方,积极打井下泉和挖土井。公社党委还明确规定,按当时旱情严重程度落实到小队的包产指标,经过灌溉战胜旱灾超过包产指标的,不管超产多少,一概不变更包产指标。周娄大队各小队在公社公布了上述规定后,出动了五百多人,突击两天便完成了农渠、毛渠和田间工程,接着又突击两天挖土井八十眼,打砖井十四眼。经过这样的努力,全社很快地解决了水源不足的困难,灌溉面积由1958年的八千多亩,扩大到六万多亩,有效地抗拒了严重干旱的威胁。
1960年又发生干旱。1959年9月曾经下过几次雨,但是雨量很小。从此以后一直到1960年5月,都没有下过透雨。但是,公社党委积极加强领导,全社春播作物抗旱下种,出苗以后又及时组织群众浇水保苗。
在连续两年遭受干旱之后,1960年秋天,这里又连下了八九次大雨,共计八十九毫米,全公社有一万七千八百亩农作物受淹。公社党委又领导受灾生产队同涝灾作斗争。经过群众排水抢救,最后只有三千亩作物不同程度地减了产,大部农田保住好收成。广大社员认为,没有人民公社的力量,要抗住这样的灾害,是不可想像的。
在抗灾斗争中,公社特别注意了对穷队的支援。这个公社共二十八个生产队,其中有八个队在黄河滩上,收成经常不保;四个靠近大堤的队,土地年年碱化;七个队由于从前黄河决口淤淀飞沙,土地瘠薄;个别队因领导弱,管理差,生产搞得不好。因此,全社二十八个生产队中,原来有十四个是穷队和落后队,这些队过去年年缺粮,1957年国家供应粮食三百万斤才过得去。1960年他们不仅不需要国家供应粮食,还都卖了余粮,留了储备粮。
帮助各生产队发展多种经营
旧城公社根据“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策,极注意发展队有经济。他们集中力量领导各队的农业生产,还积极帮助生产队解决原料、工具、技术、销路等困难,大搞多种经营。去年仅大队一级的副业纯收入就达三十九万元。在队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公社按照规定的比例向生产队提取一定的公积金。他们规定富队提取5%,一般队提取3%,穷队不提。提取的公积金,一部分投资社办企业,一部分直接用来支援穷队。公社发展社有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积极发展公社直接经营的企业,增加社营企业的收入。在初建社的时候,这个社仅有两盘红烘炉和一个木业组。当时,曾有人主张从各生产队经营的副业中抽调人员和物资,壮大社有经济。公社党委坚决反对了这种意见。他们依靠公积金、银行贷款和社营企业的收入,使社办企业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他们相继建立起铁木业、农具修配、造纸、面粉加工等工厂,固定资产达到六万九千八百元,流动资金达到一百多万元,为支援穷队奠定了物质基础。两年来,从社有经济中共支援穷队生产资金三万八千七百元,牲口七头,胶轮车二十辆,地排车五辆,各种小农具二万多件,化肥、农药各一部。
组织协作和互相支援
为了帮助穷队迅速改变面貌,公社党委还组织周娄、杨屯、桑庄等七个富队分别和西刘娄、赵辛庄等六个穷队挂钩,严格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从技术、物资、劳力等方面进行相互的支援。东刘娄生产队(穷队)1959年冬季搞造纸浆副业,缺乏原料,杨屯生产队(富队)按市价赊给他们麦秸五十万斤,东刘娄队从这项副业中赚了钱,于1960年春如数还了麦秸价款。就这样,在公社的帮助和富队的支援下,加上国家贷款扶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全社十四个穷队和落后队一般都接近了富队的水平。例如,一向被人称为穷沙窝的西刘娄生产队,由于国家扶持一万四千元的贷款,公社从社有经济中支援三千二百元,并组织公社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帮助劳动四千五百个工日,公社党委副书记孔凡坤驻队具体帮助,加上周娄、杨屯、蔡涸堆三个队的支援,全队社员发愤图强,努力增产,1960年已基本上改变了穷队面貌。1959年全队缺粮十四万五千斤,1960年在口粮、种籽、饲料按规定留足以后,还向国家售余粮五十一万斤。牲畜由公社化前的一百一十五头发展到一百五十八头,猪由公社化前的一百二十头发展到五百六十二头,1960年的副业产值也达到九万五千元,基本上赶上富队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