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迎春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04
第8版()
专栏:

迎春牛
胡曙
“立春”到了。“冬至阳生春又回”。这不仅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重要节气,而且,“立春”还是一个很富诗意的名儿。
童年时代,我家乡每到这一天,有一个极有趣的活动,叫“迎春牛”。
傍晚,村民们吃过了晚饭,就携儿带女地三、五成群挤在街上,去看热闹。
一大伙人,以锣鼓、喇叭为前导,前前后后,高举着许多铁制的火罩子,点燃着松明,熊熊的火光,把天空染得通红。人群当中一个身穿牛蹄服的人,撇着八字胡,手执长牛鞭,摇头晃脑,像醉了酒似的,赶着一头膘肥体壮的大水牛。这是一位“春官”,人们观望他的形象,都把他唤做“醉春”。有一位老农打扮的人,手扶一把新犁,喜笑颜开,跟在“醉春”后面,旁边是一位浓眉大眼的少年,挑着一担热腾腾的点心,和几个肩挑嫩绿麦苗当稻秧的人陪伴着。紧跟着的是一老一少两个小丑。老的一手执大牛角、一手拿长木槌,少的一手举算盘、一手提米斗;前者使劲敲牛角,后者用力摇算盘,牛角敲得如梆响,算盘摇起似破竹;敲牛角的边敲边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摇算盘的随摇随喊:“一年之计在于春,莫待秋来斗无情!”一唱一和,此起彼伏。
“春官”如醉如迷,饶有风趣地拍打着牛屁股;老农一丝不苟地持犁春耕;几位手拿嫩绿秧苗的人,背上贴着“迎春接福”四个大字,以十分熟练的姿势,跳起插秧舞。
一番热闹过后,路上行人,或者各家院里,无不议论风生,长辈的往往以两个小丑喊的那四句词儿为引,结合自己经历,循循教导后生。人们还爱谈论一段发人深省的关于“立春”的传说。
那时候,我家乡还时行私塾。据说,当时有一位入学少年,看了“迎春牛”之后,对那两位小丑叫喊的四句词儿不很了解,就请教他的老师。这位老师对他讲了不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少年眨了眨眼问老师说:“那末一年之计在于春,莫待秋来斗无情,这与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听此一问,立即拿起戒尺,说:“聪明的举一反三,你却举三不能反一?这不是明明白白教导你,年头要看到年尾,少年要想到老大吗?我常对你们说,孔老夫子之才不可斗量,要是你们现在不专心攻读,不步孔老夫子之后尘,日后才学可用斗量了,岂能怪斗之无情吗?”学生望了望老师手上挥动的“戒尺”,只好装着若有所悟似的,退了回去。可是,少年心里老翻腾着,“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春官’前面的不是孔子的牌座,而是一条大水牛呢?后面的又为什么不是四书、五经,而是犁杖、秧苗呢?”越想越不解,他便去请教那位持犁的老农,并且把老师说的,原原本本转告了老农。老农听了笑了笑,说:“少年人,你去问老师:既然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你锅里下的是五谷还是‘四书’?碗里盛的是白饭,还是‘五经’?我们手扶犁杖脚踩泥的人,谁也不敢说田中自有黄金屋,一年到头,少流一滴汗也还不行哩!所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莫待秋来斗无情!”少年听了,恍然大悟,立即拜老农为师,决心白天向学,早晚从耕。后来,老师知道了,拍案大骂,认为此生不可教,泥脚沾污了诗书。他想规劝和威胁少年弃耕就读,少年毅然决然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决心从耕。
有一天老师突然看到他的学生已经完全摆脱了文弱的形状,变得泥手泥脚又高又壮。
据说,这位少年,原名叫“旺书”,从此以后,他便更名叫做“立春”了。
我讲这一段故事的意思,并不是说,书本知识就根本要不得。不,我们从来就是重视书本知识的。我只是想说明:那种轻视体力劳动的想法,那种把读书人视为高人一等的想法,其实是很可笑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