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绘声绘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04
第8版()
专栏:

绘声绘色
苏辛群
人们常常以“绘声绘色”这个词儿来赞赏优美的文学作品,其实把它用之于优美的电影文学剧本,最为合适不过。
一部电影,倘使可以比做集体劳动所创造的雄伟富丽的建筑物,那么,电影文学剧本恰似建筑物的设计图。建筑师在设计时,虽然只用线条和彩色而不是用建筑材料,却不可不预见到设计图实现以后的景况;相反,他预见得越清楚,甚至造出模型来,其雄伟富丽的建筑意图,才越能够体现得完美无缺。电影文学剧本也是如此。剧作者在写作时,虽然只用文学这一种手段而不是用表演、音乐等构成电影艺术的其它全部手段,但也应当预见到影片拍成之后的银幕形象。预见得越清晰,主题思想、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才越能有效地活跃在银幕上。
电影是通过银幕形象所构成的感染力来打动观众。银幕形象又是经过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电影艺术的各个手段的相辅相成、综合运用而创造出来的,也可以说它是通过画面与声音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出来的。电影文学剧本既要为这种银幕形象创造艺术基础,也就不能不“绘声”而又“绘色”,从而帮助艺术形象有声有色、声色交融地展现在银幕上。
最近重读于伶、孟波、郑君里等同志为优秀影片《聂耳》所写的文学剧本,使我感到这个文学剧本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就。剧本中的时代气氛、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鲜明、生动地跃然纸上,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张银白色的幕布,使读者既看得见画面,又听得出声音,恰似欣赏了一场电影,为之感动。
请看聂耳构思《码头工人歌》的情景,是这样写的:
码头上,一队搬运工人扛着沉重的货物,发出简单而重复的“哎唷……哎唷……”的劳动呼声。
聂耳用整个心身在倾听,似乎从“哎唷”声中抓到了《码头工人歌》音乐形象的种子。
聂耳跟着搬运工人的“哎唷”的节拍,低哼着,一起呼吸。
一群搬运工人沉重的脚步在走动。聂耳的脚步合上那节拍。
搬运工人们哼:“哎唷……”
聂耳哼着……
一个搬运工人:“哎唷……”
聂耳又哼着……
这一段描写里,码头工人沉重的声息、码头工人沉重的脚步、聂耳附合的声息、聂耳合上节拍的脚步……莫不融合在一起,形成有声有色的银幕感。
人的“思潮翻腾”,本来是既看不见也听不出的,可是读了下面这一段文字,读者仿佛既看得见又听得出聂耳构思《扬子江暴风雨》时的内心声浪:
夜,乌云四起,狂风呼啸。
“江汉关”钟楼的剪影。
聂耳提着琴,背着背包,
走向江边。大块乌云顺着蛇、
龟两山,低低地压下来,江涛汹涌。
江堤上,草棚被风刮走,
难民奔走号叫。
滔滔江水,与岸相齐。
江边停船,被浪抛起。
船夫抽紧缆索,呼叫:“暴风雨来唠!”聂耳迎着狂风,兀立不动。
电闪雷鸣。
聂耳在构思《扬子江暴风雨》中《前进歌》的基调。
江水漫上堤岸,冲击着聂耳的脚。脚像生了根似的屹立不动。聂耳思潮翻腾,如有所得。
聂耳像海燕般迎着风暴,大步踏着泛滥上岸的江水,渐走渐远。这是一段多么绘声绘色、优美动人的散文诗!剧作者运用四起的乌云、汹涌的江涛、奔走的难民、拉缆的船夫、趟水而走的聂耳……一连串的画面,同呼啸的狂风、汹涌的浪涛声、难民的号叫、电闪雷鸣……一连串的声音的交错融洽,便精练而细致地刻划出思潮翻腾的聂耳的鲜明、生动的电影形象。
电影文学剧本可以运用的表现手段,比之其它文艺形式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我们热烈地期待着我们的电影剧作者们运用生花之妙笔,把构成电影艺术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因素综合地调动起来,绘声绘色地反映出我们这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