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劳动和斗争的赞歌——读彝族史诗《梅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08
第7版()
专栏:

劳动和斗争的赞歌
——读彝族史诗《梅葛》
陶建基
《梅葛》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古代彝族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史诗,长期在大姚、姚安、盐丰等地区彝族人民口头广泛流传。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才得到记录、整理、出版。
《梅葛》整理本包括四个部分:《创世》叙述开天辟地、万物产生和人类起源;《造物》叙述盖房起屋、狩猎畜牧、盘种庄稼、制造工具、发现盐巴、养蚕缫丝和缝制衣裳;《婚事和恋歌》叙述恋爱结亲、生儿育女和兴家立业;《丧葬》叙述得病、死亡和亲人对死者的怀念。它以现实生活交织着神话传说,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概括地描绘了彝族人民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劳动、斗争、生活及风习,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彝族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期望和要求。
史诗最突出的主题是歌颂人类的劳动和对自然斗争的英雄行为。劳动创造世界和劳动创造人的伟大真理,在这里得到了又一次具体而形象的印证。劳动,蕴蓄着无限的威力,对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行为,也标志着人类同其他动物的重大区别。从远古时代起,劳动人民对具有深远意义的劳动,就无比珍视。这种珍视反映在《梅葛》里,使它成为一曲动人的人与自然斗争的劳动乐章。史诗一开始,便是一个创造天地的美丽神话:远古的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格滋天神使五个由金果变成的儿子造天,使四个由银果变成的姑娘造地。儿子们贪玩,把天造小了,结果天盖不住地,不得不重新进行展天缩地的工作。这个神话说明: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必须经过创造,连天地也没有例外。“创造”就需要劳动。劳动得多,所产生的事物就好;劳动得差,所产生的事物就不好。
远古的人们通过极端艰苦的劳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向自然暴君夺取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没有房子住,就种树、搬石头盖房子;没有东西吃,就打猎、牧畜、种庄稼;没有衣裳穿,就养蚕、缫丝制衣裳。就这样,原始的人类社会逐渐在茫茫宇宙里被创造出来了,而且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着。“山坡有荞子,山上有大麻,平坝有谷子,平坝有小麦,人户增多了,变成石羊镇。牧羊老人看见了,望着四山咪咪笑。”这幅被史诗作者们描绘得有声有色的山中小镇丰收图,反映了时代较近的人类生活面貌,也印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这样的世界,是穴居野处的洪荒时代的人们所想像不到的,也是搓麻结网的渔猎时代的人们所想像不到的,但却和他们的劳动创造有着密切关系。这样的世界正是前人劳动创造的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劳动不但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梅葛》的作者们虽然并不懂得从猿到人的科学道理,但根据自己在自然斗争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天真的理解,通过丰富的想像,对它作了生动的艺术反映。关于人类的起源,他们说:地上原来没有人,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头一代被太阳晒死了,第二代也被太阳晒死了,第三代虽没被晒死,却因不爱劳动,被天神用洪水淹没了。看,人类远古时代的祖先,在自然暴君的统治下,生存和发展都多么不容易啊!但由于人们能够劳动,终于生存下来了。并且迅速发展着。顽强的劳动首先解放了他们的两手,接着“两手教导头脑,随后聪明一些的头脑教导两手,以及聪明的两手再度更有力地促进头脑的发展”(高尔基)。就这样,他们成长起来了,并且逐步地去统治自然界。在《农事》一节里,叙述了一个人同鸟兽争盘庄稼的故事:山坡上长着杂树,不好盘庄稼,人类拿刀要去砍,兔子、豺狼、老虎、麂子、麻雀、大雁、老鸹、野鸡、竹鸡、鹦哥、乌鸦却抢了先。它们试了试都没砍倒,最后才让人类砍。人类“先把刀磨好,拿刀来砍枝,几刀便砍倒”,于是地王决定人类盘庄稼。“庄稼长得好:玉米长得像马尾,荞子长得像葡萄。兽类去看,看了很佩服;鸟类也去看,看了很佩服;从此就是人类盘庄稼”。这段童话般的有趣描写,一方面说明了人类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本身在劳动中逐渐成长,逐渐摆脱与鸟兽为伍的原始状态,并在自然界中慢慢提高了地位的事实。
劳动不但是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劳动人民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连女儿出嫁时,妈妈也要叮嘱她:“妈的姑娘啊!三月撒荞子,五月去栽秧,八月割谷子,冬月种小麦,你要忙着做。推的拿到磨盘上,舂的拿到碓盘上,撮箕扫帚拿着去,一年四季要这样”。劳动像一条红线贯穿着史诗的各个部分,最后还借亲人安慰死者的时机唱道:“阿爹啊阿妈!照着你们说的做,五谷丰收,人畜两旺”。这个结尾荡漾着劳动乐章的余响,韵味无穷。
阶级斗争在《梅葛》里不是通过正面斗争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关于劳动人民的恋爱、结婚、丧葬等日常生活事件的描写折光反映出来的。譬如《安家》一节里,叙述一对青年男女,从小就同坐同站同玩耍,长大了又一起盘田种地放牛羊,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产生了亲密的爱情。但是,女方的爹妈却把她许给了别人,并且不许他们见面,因为他们私自相会,女的就被她爹妈关起来不准出门。最后,男的用十倍于她婆家交给她爹妈的酒肉、大米和金银,买到她婆家和爹妈的允许,才得结婚成为一家人。这段关于买卖婚姻的赤裸裸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阶级社会里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制度和所谓“道德”的实质。再如《说亲》一节里谈到新娘的穿戴时说:“你说织成绸子,你说织成缎子,那是大官小吏穿的衣,不是新娘穿的衣。实实说给你,新娘穿的棉布衣。”又说:“永北街子上,开不败的花,是大官小吏吃酒吃茶的花,不是新娘戴的花”。这些诗句,揭露了不同阶级的不同生活面貌,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于穿绸挂缎吃酒吃茶的剥削压迫者的反对和鄙视。无论是建筑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的买卖婚姻制度或是不同阶级的不同生活面貌,都清楚地反映了以前社会的阶级对立状态,也映射出阶级斗争的情况。
古代的彝族劳动人民,通过自然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逐渐认识到我国各族人民的亲密关系,也逐渐体会到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团结、共同协作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他们把这种认识和体会融会到自己的口头创作里,用来鼓舞自己和教育后代。《梅葛》正是这样的口头创作之一。它在许多地方反复表现着我国各族人民的骨肉至亲关系。《人类起源》一节里说:洪水淹没了人类的第三代之后,只剩下兄妹二人,妹妹生下一个怪葫芦,天神用金锥、银锥去开它:“戳开第一道,出来是汉族”;“戳开第二道,出来是傣族”;“戳开第三道,出来是彝家”。就这样,一道一道地开,一族一族地出,傈僳、苗家、藏族、白族、回族都出世了。而且这些一母所生的兄弟,都是劳动能手:有的盘田开地种庄稼,有的种棉纺棉花,有的背盐巴,有的打野兽,有的养牲畜。在共同劳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子孙繁衍,人口兴旺。《盖房子》一节中也说:用白樱桃树盖了三间房,给傣族来住;用罗汉松盖了三间房,给回族来住;用青松赤松盖了三间房,给彝族来住;用香树盖了三间房,给汉族来住。全书中不断展示着几个兄弟民族共同操作、共同生活的欢乐场面,表现了他们互相关心、互相支援、世代相传、越来越亲的情况。就连并不费很多人力的煮盐工作,也要几个民族在一块进行:“傈僳族来煮盐,没有煮成功。汉族来煮盐,头回煮不成,后来仔细想,二回煮成了。”远古的彝族祖先的这些有关民族亲密关系的遗训,在长期流传中不断丰富着,也不断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今天,对于进一步巩固伟大祖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梅葛》不仅反映了古代彝族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也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才能。
古代的彝族劳动人民,在自然暴君和社会暴君的统治下,既要接触客观世界,又对它缺乏理解;既要争取和维护生存,又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们一方面凭借自己的丰富想像和对客观世界的幼稚认识,把自己的能力加以理想化,创造出能够代表自己并具有威力的神来,按照自己的意愿,同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敌人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也把自己在劳动和斗争中逐渐增长起来的实际力量和不断取得的具体成就,加以充分的肯定和合理的夸张,用来显示自己的威力,加强自己的信心,并鼓舞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使它继续向前飞跃。这种情况,在《梅葛》里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方法表现出来的。像《创世》部分里关于格滋的神话,就是这种艺术方法的具体运用。格滋是一位天神,由于他的安排、指挥和亲手操作,创造了天地,创造了人类,改变了不适于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更换了不爱劳动、不爱节俭的人们,最后出现了一个九族昌盛、人烟兴旺的人类世界。这个神话,既反映了远古时代大自然的凶残暴虐及人类向它进行斗争的实际情况,也显示了人类在当时虽然力量单薄,却充满征服自然、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雄心壮志。而在格滋天神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上,也表现了神话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格滋天神的巨大能力和创造行为,是以远古人们同自然斗争的实际经验为基础的,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行为的理想化的反映。这种艺术特点不仅体现在幻想性较强的《创世》和《造物》部分中,也体现在现实生活色彩较为浓厚的《婚事和恋歌》及《丧葬》部分中。像《怀亲》一节里描写庄稼生长的情况说:“荞子像葡萄,小米穗像团白麻线,谷穗像马尾,好麻像竹林,麦瓜和黄瓜,一棵发十棵,瓜儿结得好,瓜儿结得多,庄稼长得好,粮食堆满仓。”在这段关于丰收景象的大胆夸张的描写里,闪烁着要求丰足生活的希望之光。
在《梅葛》里,虽然也有不少有名字的和没名字的人化了的神或神化了的人,以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普通人,但没有一个被当作全书的主要人物来描写,史诗所塑造的是远古创造世界的劳动群众的形象。这个劳动的人群,从一开始出现,便在大自然的包围中艰难地但是顽强地生活、斗争和发展着。试探着一件又一件事物,克服着一重又一重困难,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了盖房屋,就撒种养草木;为了猎野兽,就种麻结猎网;为了养牲畜,就在水旁山巅放猪羊;为了种五谷,就同鸟兽比本领;为了造工具,就在云南、四川来回跑;为了找盐巴,就走遍高山大森林;为了制衣裳,就养蚕挑丝纺丝线;……。史诗通过这许多引人入胜的劳动画面,突出地表现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他们在艰苦复杂的劳动和斗争中,从来没有流露过悲观失望的情绪,总是活泼愉快地进行工作。“吹着芦笙,吹着笛子,弹起响篾。山头吹一调,山尾弹一曲,欢乐得起来,唱得起来。放猪的女人喜欢,放羊的男人喜欢。”这些显示远古劳动群众乐观主义精神的欢跃情景,史诗里到处可以看到。这个劳动的人群,不但具有勤劳勇敢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精神,而且具有团结友爱的高尚品德。像前面所谈到的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是这种品德的具体表现之一。这种在劳动和斗争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高尚品德,给他们的形象增添了不少光彩。
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也是《梅葛》艺术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史诗在说明问题或表现事物时,常常大量使用比喻解释正题,或借着别的东西引起正题。像在《相配》一节里,首先旁征博引、反复描述了草木鸟兽“开花结果”的现象,然后说:“百草百木都开花,百鸟百兽都开花,世人都开花,开花结果要相配”。紧接着又详细述说了天地日月星辰风云岩石河流草木鸟兽及昆虫的相配情况,最后说:“天有天的规:白云嫁黑云,月亮嫁太阳,天嫁给地。男女相配,人间才成对”。正题本来只是人间的男女婚嫁之事,却引出了天地万物相配的盛况,行文迂回曲折,取材海阔天空,给作品带来了磅礴气势。而史诗的比兴,又往往带着浓重的抒情成分,用喻贴切,感情洋溢,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种艺术手法,同来自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质朴醇厚的语气一起,使得史诗艺术方面的独特风格和民族色彩更加鲜明。
《梅葛》和我国各民族的其他优秀史诗一样,是文学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瓌宝。它的丰富的内容,为我们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它的出色的艺术成就,今天仍能给我们以美的教育和美的享受;特别是它所表现的古代彝族劳动人民同自然顽强斗争的英雄业绩,对正向大自然逐步展开全面进攻的我们,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鼓舞力量。远古的彝族劳动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仅仅依靠了双手,尚且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自然的面貌。处在毛泽东时代的我们,有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武装,有着科学知识和现代工具,具备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优越条件,定能在党的领导和三面红旗的指引下征服自然,使它服服贴贴地为建设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祖国长期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