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永不褪色的老八路”——记侯兴民少校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09
第4版()
专栏:山西通讯

“永不褪色的老八路”——记侯兴民少校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中共山西省翼城县委中心通讯组
一提起侯兴民这个名儿,翼城县十河公社西阎管理区的社员们,就赞不绝口地说:“老侯真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老八路,是我们的好支部书记”。
到农业战线上去
1958年2月的一天,离开家乡十七年的侯兴民同志,带着老婆孩子复员返乡了。
侯兴民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从1942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十七年来,转战祖国南北,不论是打日本鬼子,还是打蒋介石反动派,每次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经过长期的革命锻炼,由一个普通战士成为一个少校参谋长。在近几年来,由于胃病缠身,常住医院,不能工作,但他在这安逸的环境里生活,却一点也不习惯。一次,师首长到医院看他,他很激动地说:“每月坐享国家给我的工资,还要花大量的医药费,不做点工作,实在觉得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师首长亲切地安慰他:安心养病,病好以后,可以转业。
“转业”两字揭开了侯兴民心中的苦闷,但他想,自己身体不好,转业同样为人民做不了多少事,复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最合适不过了。因此他连写五次申请,要求复员回乡。他在申请书中提出到农业战线上有三大好处:第一不影响革命工作;第二不浪费国家财产;第三还可以发挥我在农业生产上应有的作用。
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申请终于被党委批准了。回乡以前,侯兴民向党保证:回乡后一定要团结大家,好好劳动,把革命军人的光荣传统继续发扬起来,当一个好社员。
取得社员资格
侯兴民复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消息传出后,乡亲们说法很多。有的说:兴民是有功之臣,劳动生产是个样样。侯兴民听到这些反映,他想,十七年以前自己也是一个种庄稼的农民,现在回来,不过是放下枪杆,拿起锄头,由一个解放军战士再变成一个普通社员,这同十七年以前还不是一模一样吗?为什么乡亲们都说自己不像一个种地的呢?他感到:“群众对自己的反映,就是对自己的考验,只有放下架子,苦干实干,才能取得一个社员的资格。”
初春的早晨,还带有冷意,回乡刚刚两天的侯兴民,就脱去了身上的呢子军衣和皮鞋,穿着八年前的一身军衣,担起扁担,参加了运肥战斗。第一天,他运送了二十七担肥,和大家担的一般多。第二天,肩也肿了,满脚水泡,黑夜睡下,连翻身也不方便。爱人周季珍也劝他说:“休息上几天再干吧。”侯兴民却说:“三天肩膀两天腿。十几年不干的活,猛一下子干是要吃点苦的,要是过不好这一关,就不能取得一个普通社员资格。”虽然肩膀肿了,但他也没有放下扁担,脚上起了水泡,也没有离开运肥的行列。一直坚持干了几天,结果,肩肿脚疼也慢慢好起来了,走起路来也灵活了。
他这样苦干实干,十个月就做了三百九十七个劳动日。社员们都说:毛主席教育出来的人,就是好样的。
第一个新职务
侯兴民同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广大群众对他的尊敬。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的时候,社员一致选举他担任公社食堂的事务长。他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回到家里,父亲不高兴地说:“你在外边,是人侍候的人,回家来劳动也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到食堂作那些麻烦琐碎侍候别人的事情呢?”他想到抱有像父亲这种思想的人,决不是个别的,我能不能由“人侍候”变成一个“侍候人”的人,这仍是一个考验。他回想起在部队上当连长、营长的时候,上级一再强调搞好战士生活是实现作战计划的保证。农村实现了公社化,搞好公共食堂不正是搞好生产的保证吗?怎么能说公共食堂是“琐碎、麻烦、侍候人”的事情呢?
因此,尽管初办食堂还有不少困难,却一点也没有难住侯兴民,没有灶具,他和社员商量,大家想办法,把大锅和案板解决了。没有磨,把自己家中的磨拿出来,专为食堂加工粮食。牲口忙着犁地,没有时间拉磨,他就同炊事员一起推磨。炊事员休息了,他不是切菜就是担水,起五更摸半夜,整天为办好公共食堂奔忙,社员们送了他个外号叫“天不明”和“睡不着”。账目做到了日清月结,按期公布。
一次天下大雨,他看到担水的人十分困难,就和社员商量,同炊事员一起,用十一天时间,在食堂附近打了一口四丈多深的水井,盘上了水槽,把水送到灶房的锅里。变人担水为自流吃水井。社员们说:“侯兴民真是一个好管家”。
敢于创造打破常规
1959年3月,侯兴民被选举为管理区的党支部书记。办什么好事?如何办?又成了他考虑的中心。西阎管理区,过去根本不产小麦,过年过节吃点白面,也得依靠国家供应和调剂。侯兴民同志复员返乡的那年夏季,全区试种了八亩小麦,收打下来,每人只平均吃到二斤。自从他当选为党支部书记以后,就积极设法开荒多种小麦。于是,他跑遍了东西两山,共选好了二百亩种麦子的荒地。经过社员讨论,这个管理区的麦地由八亩扩大到三百亩。去年虽然遭了特大旱灾,但每亩平均产麦子一百四十斤。除将每人吃麦二斤的水平提高到三十二斤外,还向国家交售了六千斤小麦,这是西阎管理区历史上没有过的奇迹。
侯兴民同志不但善于根据山区的特点,大胆创造,使各种农作物都能在山区生长,还一心一意地想方设法使山区的农业生产,同平川没有差别。回乡的那年,从东北和西北,找来了十几种蔬菜和果木树种子,亲自培育了四分菜地,当年就产菜六百多斤,1959年全管理区三百一十户社员,家家门前的自留地里,都种上了茄子、茴子白和西红柿,有的白菜一苗能产七斤多。他培育下的六苗东北苹果树,如今已经发展到一百一十株了,以大苹果为中心的果木园,也建立起来了。薛凤英大娘说:“要是过去,吃一斤白菜都得下山去买,有了侯兴民这样的干部,吃有白面,种有菜园,山上和平川一模一样了,西阎村也由穷变富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