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向沙漠进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09
第7版()
专栏:

向沙漠进军
竺可桢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作斗争,从留传下来的传说和记事看来,人类总是失败时候多,胜利时候少;偶而获得几个据点,不久又前功尽弃。亚非两洲沙漠所占面积庞大,从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央亚细亚,几乎成一条沙漠带。此外南北美洲、南非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个大沙漠的面积合起来可达地球上全部大陆面积的十分之一。已往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区反为沙漠所吞并。
试看一看历史事实。
地中海和邻近区域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古代灿烂文明都是在这里生长和发达的。但近二三千年来这一区域不断受风沙侵占,如以色列沿海地区,基督教圣经曾把它描写成美丽肥沃的世界乐园,现在都已变成荒漠。
非洲撒哈拉是最大的沙漠,所占的面积达620万方公里。也是人们滥伐树木,放火烧山的结果。据统计,二千年以来沙漠已侵占了五亿多公顷森林和农田。
人造沙漠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也是常有的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因售卖军火生意兴隆,赚了不少的钱,生活程度日高,小麦因之涨价。美国中部甘萨斯、纳勃拉斯加各州的草原区域尽被辟为麦田,最初三四年得利甚厚,去开荒的人也愈多。这些人只图目前利益,不知保持水土,既不植树栽林,也没有灌溉工程。到1930—1936年连续七八年的干旱,风吹沙起,尘埃蔽天,有时白昼变成黑夜,数百万亩新开辟的田园尽成沙荒,数十万人民无家可归。到如今这一个沙荒区域成为有名的“尘涡”。
陕西榆林在三百年前明末清初的时候是没有多少风沙的。因为榆林地区雨量尚属丰沛,是一个天然草原区。到清朝乾隆时代(即十八世纪末),山西和陕西北部农民受清皇朝和当地地主的两重压迫,不胜困苦,大量移民到榆林以北关外开垦。因为地旷人稀,农民种庄稼不打井开渠灌溉,不施肥料,几年以后生产减少就把田地抛荒,另辟新地。原有树木也作燃料烧掉。如此滥垦滥伐,原来的草地露出泥土,风吹日晒,沙尘便到处飞扬。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多变为沙漠。风沙侵入长城以内,掩盖榆林城垣,逼使榆林三次迁移。陕西和伊克昭盟的毛乌素八百多万亩沙荒大都是这样造成的。
怎样同沙漠斗争
沙漠的武器是风与沙。岩石泥土受到冬寒夏热、雨打日晒的作用变为散沙。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游击方式。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则打击力也愈强,禾苗受其打击即被摧毁。春天4、5月间禾苗出土时间,也正值狂风肆虐时期。一次大风突击,沙可以打死幼苗。风可以把它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区域,农民常需补种两三次方能有点收获。二是阵地战,即是用风力堆成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四—五米到五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当风力达到每秒五米以上,迎风面的沙子成批地随风离地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顶后在背风坡落下,移动速度即减少。所以个别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相当快,每天可数米至数十米,而作波浪式前进的整个沙丘则移动速度每年不过五到十米。几个沙丘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移动虽慢,凡其所过地方,森林为其摧毁,田园为其埋葬,城廓变成丘墟。
对付沙粒的游击式突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林带主要的作用是减少风的力量,风的速度在林带要比平地减小70%到80%,但离林带愈远,影响也就愈小,到距离林带等于林木高度二十倍处,风速又恢复到原来的强度。所以防护林带必须许多带并行排列,两列相距不得少于林木高度的二十倍。其次,培育草地可以减少沙粒的来源,因沙粒不比尘埃,不能高飞远跃,如有草地覆盖,即有风也不能起沙。
对付沙漠的阵地战,即沙丘的进攻,应付的方法比较复杂,在我国沙荒地区一部分沙丘已被草皮和灌木所固定,不能转移阵地。对于这种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被和灌木,不准任意砍伐或过度放牧便可巩固起来。据近年治沙经验,在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上,除面部几十厘米为干沙层外,下部沙层尚有2%以上的水份,所以在向风面下部坡面和背风面后的低处植林,均可以成活。草类和林木成长以后,沙丘便可以固定起来。
当然,如果只是固定阵地还是取守势,这是不够的。只要有了充足的水源,就可向沙漠进攻,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无论植林种草,土壤中都必须有足够的水份,所以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条件是水。
水是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阿联的埃及,就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面,90%是不毛之地,却有一条尼罗河。用尼罗河的水灌溉沿河农田,使阿联不但可以供给二千四百万埃及人的衣食,而且还有棉花、大米可以出口。
我们祖国西南和沿海地区水量丰富,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也还有足够的雨量,就是西北干旱地区的地面径流和潜水量也是很大的。我们的荒漠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新疆南部塔里木,统是盆地结构,周围有积雪的高山。雨量虽少,但几万年几十万年以来渗漏到地层下面的水所积成的地下海和地下湖,其潜水总数虽尚未作精密测量,估计是可观的。石油工业部在柴达木的芒崖和鄂尔多斯的鄂托克旗打油井,在五百—七百米的深度,都得到了他们所不需要的水,每天喷出几万吨。除地下水以外,我国干旱区域的河流也未全面利用,还有潜力可以挖掘。据南水北调初步勘察结果看来,要从长江的支流通天河调一部分水以支援柴达木和河西走廊,工程虽大,也还是可以实现的。在新疆准噶尔也还可以从乌伦古河等河流北水南调,以补玛纳斯河水的不足。所以从水的资源看来,我们向沙漠进攻,不但有把握可以收复过去的失地,如毛乌素沙漠,内蒙古东部小腾格里沙漠部分地区,而且还能在大沙漠的巢穴里如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马干沙漠辟出若干绿洲来。
使沙漠为人类造福
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在我国的现时交通和技术状况之下,尤其是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即使在大戈壁的中心,要进军也并无不可克服的困难。1960年国庆节前,科学院治沙队十四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唐古兹巴斯特地区沿干枯的河岸就找到了大批的胡杨林,可辟为农场和牧地。1959年科学院一个二十人的综合考察队到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在不见人烟的荒漠中骑骆驼走七十三天,找到了九十多个湖盆,可以作为饲养牛羊的基地。
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造沙漠的事业早已开始了。苏联在1950年即有建造古比雪夫和斯大林格勒两个巨大水力发电站,开凿土库曼大运河,构造八条主要防护林带的决定。到如今不过十年,斯大林格勒和古比雪夫水电站早已完成,土库曼大运河第二期工程也已开工,而森林带则已满布干旱区域。我国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之下于全国解放后即开始和干旱作斗争。自1958年10月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了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六省区治沙规划会议以后,更是有计划地向沙漠采取了攻势。中央亚细亚的沙漠是世界第二个大沙漠,中国和苏联东西夹攻,将使沙荒领域大为缩减。
在三面红旗的照耀之下,我国治沙已经取得若干成绩。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设国营农场,如北疆的石河子农场与南疆的沙井子农场,在从前的不毛之地开沟挖渠,种麦植林,俨然成为绿洲。近两年多来建设兵团又在北疆引玛纳斯河水灌溉莫索湾垦区,已上缴国库粮食三千多万斤,生产棉花八百九十万斤。
内蒙古沙荒区的条件比新疆更为优越,因此在党的领导下,亦获得不少成绩。到现在已有四万多平方公里、即约17%的沙漠得到初步治理。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于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包头至兰州的铁路线在兰州至银川一段,须经腾格里沙漠,尤以经过中卫县沙坡头一段,即上面所讲鸣沙山附近一段,最为棘手。因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即可把铁路轨道淹没无踪。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与铁道部所属机构于1956年成立沙坡头治沙站,进行生物固沙和机械固沙试验,限定三年完成任务,并提出固沙造林方案。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工作同志们的努力,这一项任务已先期顺利完成。包兰铁路火车已能安全行驶于大沙漠上。自1958年8月1日通车以来从未因沙的侵犯而发生事故。
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为人类造福。沙漠区地势平坦,风力甚强。如新疆的星星峡、托克逊,达坂城统是著名的风口。1958年秋天我们坐汽车从托克逊回乌鲁木齐,西北风如此之大,以致汽车很难前进。在春天风大时,可使交通断绝。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制造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可以发电、提水、磨面。现已在疏附、焉耆、库尔勒等地推广。
沙漠地区的日光,因空气干燥,照射特别强烈,照射时间也特别长。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年中日照时间不过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二千五百小时,蒙古新疆沙漠地区可达三千小时。日光可用以发电、取热、煮茶、烧饭;夏天沙漠酷热,日光可以制冰;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苏联从1926年起即着手太阳能利用的研究工作,已获得很大成就,而所有这类工作都是在沙漠区域进行的。半导体是最良好的工具,能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来做屋顶,人住在里边便可冬不怕冷,夏不畏炎。
拿历史上许多国家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沙漠无可奈何的情况同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向沙漠进军的壮举作对比,要征服沙漠,使其不再为害并为人类造福,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这岂不是十分明白的事情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