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谈儿童歌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10
第8版()
专栏:

谈儿童歌谣
徐梦湘
前几天听收音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学龄前儿童广播节目中有教歌谣一项,觉得挺有意思。由此联想开去,回忆到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我常常在街上或胡同里碰见三五成群的孩子在玩耍,一边玩一边在齐声喊着:“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单吃杜鲁门。”这首儿歌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在近两三年,我也看到和听到不少思想内容和艺术性都比较好的儿童歌谣。例如《红旗歌谣》里选的《毛主席来到我家》、《好姑姑》、《一只篮》、《叔叔三次到咱家》等等。这样的儿歌都是密切配合当前政治任务的,对儿童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当前的政治斗争,也培养了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还有,儿童是整天到处跑,到处玩的,跑到哪里就唱到哪里,这样通过儿童的嘴,对大人也起了宣传的影响。
其实儿歌从来就是阶级斗争的一种武器,是表达劳动人民心愿和感情的一种方式,我国的儿歌有着很好的传统。汉朝时就有“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儿歌,来讽刺政治的昏暗。三国时东吴孙皓迁都武昌,劳民伤财,儿歌唱道:“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表现了人民对统治者暴政的反抗。太平天国革命时的儿歌更多,有一首写道:“板凳摇摇,上街瞧瞧,官兵、东家来没来?来了把门关起来。板凳摇摇,上街瞧瞧,天父天兄来没来?来了把门开开来。”人民憎恨的是官兵、地主,欢迎的是天父天兄,天兵与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溢于言表。这样的儿童歌谣,在不少古典书籍里也能读到一些。对我们了解儿童歌谣的传统,是很宝贵的资料。
总之,儿歌既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也是学前儿童的教科书,是孩子们喜爱的精神食粮。我们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儿童教育工作者,
要多创作些儿歌,特别是密切配合当前政治斗争的短小精练的儿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