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摸清习性 巧挖潜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11
第2版()
专栏:四川通讯

摸清习性 巧挖潜力
刘必荣 邓俊英 王焕斗
在“北国冰封”的隆冬时节,我们访问了以四季“满山青”出名的四川省武胜县旧县人民公社卫星管理区(基本核算单位)。全管理区四个生产队的坡坡坎坎上是“垂帘下吊”的豌豆,麦地四周的“围墙”也是蚕豆,路边
“成行站队”的是油菜……。可是他们并不满足,社员们还在三三两两地“找缝插针”,还要叫“小春增种锦上添花,早春增种紧紧跟上,大春增种待机上马”。1958年到1960年,这个管理区增种作物的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从5%增加到20%以上。
海深有底 潜力无穷
“你们为啥能够增种这么多?”“我们管理区的陈主任说得好,韩信所以带兵带得多,带得好,是因为他摸到了领兵打仗的窍门。搞生产也是一个道理,只要摸到了天、地、苗、人的‘脾气’,就能多打粮食。”社员们所说的陈主任,是原第二小队队长陈远文。去年秋天,陈远文率领第二小队社员到江边进行增种,涨落不定的嘉陵江水,每退一步,他就划上一条回涨线,带着大家在线外抢种一片庄稼。当时,有些人主张等江水稳定以后再种,但他却说:“别怕它时涨时落,一到秋后,它是跌的多,涨的少,只要不超过回涨线,种一窝就能收一窝。”果然,这个摸透了嘉陵江习性的队长,领导社员在江边增种的三百多亩小麦、豌豆等小春作物,没有一窝受到损失。
陈远文和这个管理区的很多干部、社员,不仅摸到了嘉陵江的“脾气”,也了解当地的天时地理等情况,从而利用了增种的可能性。根据他们的调查,不光非耕地大有增产潜力可挖,就是现有耕地也大有潜力可挖。他们的经验说明:由于农作物上季与下季、早播与迟播、早熟与迟熟、高秆与低秆之间,有着时间、空间的差距,只要作物品种选择恰当,不误时机地“找缝插针”,就可以在互不影响的情况下,增种一季作物。
看清了这些特点,他们便摸到了很多增种的窍门,扩大了增种面积。这些窍门包括:“你需我让,你弃我要”,即当灌木林、桑林、桃梨果林,秋冬落叶让出光照时,便在林间种植需要较多阳光的蚕豆、豌豆、麦类,春夏枝叶茂密时,便在林间种植苏麻、磨芋等耐荫耐湿作物;“你退我进,你进我退”,即按照江边、塘边、溪边水位涨跌规律,尽可能多种;“一举几得,变废为利”,通过在秃石坡面土、在檐下设土篮等办法,让攀缘茎作物爬坡、攀岩、上房,使空气、阳光、雨水等变废为利;“立体开展,三路齐进”,在利用隙地、空间的同时,种水生作物,陆、水、空三路齐进;“建立‘根据地’,一年一条龙”,常年可以利用的隙地按前后期作物合理搭配,紧密衔接,提高复种指数;“前搭后搭,一季庄稼”,抓住前作将收、后作出土不久的间隙,套作、间作、带作一季庄稼;“你高我低,你低我高”,将高秆与低秆作物合理搭配,彼此都有一定的空间,保证各得其所,互不影响。
依靠群众 改造孬地
改造瘠薄地,是卫星管理区增产粮食一个重要途径。管理区原有的九百六十亩耕地中,有三百六十五亩是产量很低的瘠薄地。管理区党支部充分依靠群众开展瘠薄地赶好地的运动。
瘠薄地分五种,有死黄泥、浸水田、响沙地、石骨子土和鹅卵石地。党支部书记汪定昌和他的八个参谋、十个顾问,首先在改造瘠薄地方面作了多次调查、试验。他们发现“每一块瘠薄地都有自己的习性,都像一条牛,只要顺着鼻子牵它,它就能听话出力”。
第三小队毛火塘旁边有十二亩红石骨子地,土层较薄,曾有几冬给它上过细沙;在田间管理中也因其肥少水缺,采用过大水大肥的措施。但土壤本性转变不大,作物增产不显著。后来,汪定昌和老农商量改良土壤的时候,老农们打了一个比喻说:“石骨子地上面的沙,好比竹篮盛水,再加一层还是漏。”因此,针对这个特点,他们每年冬季往这种地里上细肥泥和粘土,开沿山沟,蓄水保持水土。这样,到了1960年夏季,十二亩红石骨子地小麦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五百多斤,比1959年增产40%左右。
一片片瘠薄地赶上了好地,党支部书记汪定昌得出一条结论:“孬地怕匠人”。党支部书记的参谋之一杜前龙,是个六十岁的老贫农,曾给地主当了四十多年雇工。他在这里种过各种作物,经历过旱、虫、洪、雹等形形色色的灾害,看到过这里的土壤的各种变化。自从党支部要他指导改造“死黄泥”孬地的工作,他跑前跑后地指挥,在他看来,“死黄泥”也有它的优点,容易保水保肥,长出的庄稼籽粒重、味道好,这是它的长处,所以在改造中千万要取长补短。在田间管理中,他像有经验的领航员一样,按照不同的前作、禾苗、天气、地势等,建议人们有的放矢地进行作物管理。
三年来,卫星管理区由于按照瘠薄地的习性,施展了自己的力量,使三百六十多亩孬地,大部分赶上了好地的收成。
给庄稼医病 巧灭弱苗
杨代富是卫星管理区整治弱苗的行家之一。1955年,这里每季作物收获前弱苗约占30%。1960年,坏苗约占10%。根据这个管理区的产量分析,仅弱苗所占比重下降这一项,1960年即比1957年至少多收十万斤粮食和三千斤油料。今年这季小麦作物,弱苗在苗期所占比重约达20%左右,经过反复整治,小麦开始拔节时,弱苗所占比重已降至7%以下,而且这些弱苗跟往年那种黄弱苗不同,一般接近于1960年的二类苗。但是,杨代富并不因此满足,特别在小麦开始拔节的关键时期,他们整治弱苗的工作更加紧了。
杨代富是个雇农出身的共产党员。几年来,他和这里的许多干部、社员找到不少医治弱苗的药方。
先天不足后天补。如果播种以前的基础工作没有满足作物往好处长的要求,就千方百计地在田间管理中补上。
看准时机,雪里送炭。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确定“标兵苗”,用来对比检验大面积苗架的情况,及早发现弱苗,抢先一步,满足它当时的特殊要求。
田间会诊,对症下药和先防后抗,与天争粮。根据本地历年自然灾害的规律,先防后治。例如,对秋季霪雨,早春干旱,采取秋冬排水蓄水、春季多次浇灌的办法;穗期的虫害严重,则采取冬季铲草积肥,消灭越冬虫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