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亲如家人——记苏联留学生在北京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11
第4版()
专栏:北京通讯

亲如家人
——记苏联留学生在北京大学
本报记者 陈彤 孙世恺
放寒假了,许多苏联留学生都没有离开北京大学的幽美校园,有的埋头准备资料写作论文,有的去教师家里探讨学术问题,也有些人参加丰富多采的寒假活动。他们和中国师生相处,亲如家人。
在教授家里作客
一天上午,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在自己的家中接待了苏联留学生刘克甫等。书房里温暖如春,师生越谈越兴奋。翦伯赞教授详细地询问苏联留学生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后,又回忆起前些年访问苏联的情景,忽然对刘克甫说:“那次参观莫斯科大学时还是你给我作的翻译呢!”刘克甫一听也笑了。当时他们谁也没想到五年后会在北京大学结下师生的情谊。
这时,翦伯赞教授又带着十分关切的口吻对苏联留学生说:“你们在学习方面有什么问题吗?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提出来吧!”刘克甫心想,自己完成了三年多的学习计划准备写论文,正盼望有位教授当导师。他立即把蕴藏在内心的这个要求提出来了。翦伯赞教授亲切地答复说,一定帮助他尽快解决有关学习的问题。
不久,刘克甫这个好学的苏联青年,出乎自己意想那样快地得到了通知:历史系主任已经替他请好一位研究古代史的老教授,作他计划写殷周历史论文的导师。当时他听到这个好消息,乐得连连拱起了双手。现在,刘克甫在中国教师的辅导下,研究考古和殷周历史的兴趣更浓了。他决心努力实现系主任翦伯赞教授勉励他们的话,在中国学习期间尽量多学些东西,以备将来回国后,能更好地加强中苏两国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团结,特别是在今后发展苏联的东方史的研究工作中能做出贡献。
教学相长
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的师生谈起讲授地理学史的时候,常常怀念起半年前毕业返国的苏联留学生尼古拉耶夫等。在这深情厚谊中蕴藏着一段教学相长的故事。
一年以前,这个专业新开地理学史课程,那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讲义。系主任侯仁之教授领导教研组的教师编出中国部分的地理学史讲义以后,感到对苏联近现代地理学史研究不够深刻。这时,侯仁之教授忽然想到在本班学习的苏联留学生。他想,这几位苏联留学生很努力学习,出国前已在莫斯科大学学过地理,一定对苏联近现代地理学了解得比较多些,如果能叫他们讲点课也是促进学习的好办法。于是他提议请苏联留学生讲述这部分课程。当时,几个苏联留学生都表示自己研究得不够。可是,中国教师都满怀热情地给予鼓舞,又指派一个讲师具体帮助他们编写讲义,足足准备了两个多月,写出完整的讲稿。
一天上午,上课铃刚刚响过,侯仁之教授等陪着尼古拉耶夫走进了教室。侯仁之首先对听课的学生们说,苏联同学帮助我们一起把这门新开的课程编制起来,现在就开始讲述地理学史的苏联部分。尼古拉耶夫随着登上讲台,用流利的中国话介绍了苏联近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各学派的论点。当他讲完这节课,地质地理系党总支书记陈凯等都上前和他亲切地握手,不断称赞说:讲得很好,教学效果也好。
从这以后,尼古拉耶夫等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更加刻苦钻研。他们着手翻译中国地理学史古代部分时,尽管对讲义中引用中国古籍的字句看不懂,也从不放过一字一句,经过反复推敲总是按原意译成俄文。毕业时,他们在中国教师的指导下都写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受到教师们的好评。
心心相印
“我是苏联同学的辅导员!”在中文系五年级里,随时都可听到这样的话。
在这里,许多中国学生都满怀热情地担任起这项义务工作,在自己学习时间外总是千方百计挤出些时间跑到苏联同学的宿舍里,热心地去介绍中国文学作品或者帮助讲解古代汉语。中苏两国学生就在这种亲密的来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在1956级三班上,缪柳西自从担任谢米纳斯的辅导员以后,她俩就结成一对情深谊厚的好姊妹。两个多月以前,缪柳西下乡劳动回来,看到谢米纳斯正着手准备毕业论文——陶渊明的人民性。她想,自己班上没作过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可是同年级四班的同学曾花很长时间写出了论文。缪柳西特意跑到四班请同学们帮助谢米纳斯。曾参加研究陶渊明的学生齐裕焜和彭庆生一听,当场就答应下来。事过不久,他俩到留学生宿舍向谢米纳斯介绍了他们编写的《试论陶渊明的作品及其影响》一文以及有关的资料,谢米纳斯愈听愈兴奋。她热情地要求中国同学以后继续帮助介绍分析陶渊明的作品。当齐裕焜等告辞时,看到书桌上放着古本的陶渊明集,既无段句,又没有注解。谢米纳斯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地说:“这东西我没法看呀!”他俩一回想自己曾经读过的书,立即就推荐清代学者陶澍把前人注解集中起来编选的《陶靖节集》一书,谢米纳斯一听连连点头说:“这就好了!”
另一次,同班学生李文初听说苏联同学葛利果洛夫准备的论文题目是研究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他不仅经常去帮助讲解作品中的一些方言词汇,还特意到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借来一本现代文学参考书目。葛利果洛夫得到中国同学这样热情的帮助后,很有信心地说:“有中国教师和辅导员的帮助,我写论文已经感到没有太大的困难了。”
在北京大学里,苏联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就这样在共同学习和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培植下根深蒂固的友谊。今年应届毕业生库沙诺夫在一次习作课上,以《记我最好的一位中国朋友》为题作了一篇散文。他满怀热情地写出了自己和中国同学之间的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