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雪海冰川的观察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12
第6版()
专栏:遊记

雪海冰川的观察兵
王甡生
汽车从乌鲁木齐出发,车轮碾着厚厚的积雪,朝着横亘在眼前的天山驶去。几个小时之后,我们进入了雪谷,开始爬行缓坡,接着,冰雪世界的景色便呈现在眼前,站在山腰极目四望,到处是冰峰雪坡,冰川上的粒雪被风吹动起来,时而聚成一座座雪柱,时而散成一片雪雾,漫空飞舞。
中国科学院设在冰雪世界里的天山观测站,在天山中部雪峰胜利达板下面的山腰,我们朝着雪坡一座土平房走去。房子非常狭小,一间是寝室,一间是办公室。走进房里,观测站的黄站长告诉我们,天山冰雪年年不断融解,年年不断增厚。山下灌溉农田的河流,就是靠冰山积雪补给的。这个站的设立就是为了查清这一带的冰雪资源,研究冰川积累与消融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人工化雪的试验。
天山站是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在新疆的第一个常年观测站。这个站是一支年轻的科学队伍。为了让这千古冰川化成万条春水为农业服务,他们攀登陡峭的冰峰,迎着暴风雪的袭击,终年战斗在冰雪世界,准确地观测着冰川的每一个变化。
高山气候变化无常,骤雨和暴风雪说来就来,很难摸透它的脾气。在山下进行地貌、水文气象工作的同志,有时要攀登数十丈高的峭壁,有时要越过深可没胸的积雪,当冰雪大量融化的时候,又要横渡那急湍咆哮的河水。
观测站同志们的每一项活动,都关系着乌鲁木齐地区人民的幸福。1959年的夏天,水文气象组根据冰川的变化,预测出乌鲁木齐河可能会出现巨大洪峰。他们就立刻行动起来,每隔二小时观察一次水文气候变化,黑夜看不见仪器,就用电筒照明进行工作,及时向乌鲁木齐市防汛指挥部发出预报,使沿岸各族人民安全渡过汛期。
我们和观测站的张金华、袁方策同志攀上了冰川。冰川距站上只有二、三华里远,却走了将近三个小时。出站不远就是很陡的山崖和望不到尽头的雪丘、冰坡,走起来非常吃力,而且愈走空气愈加稀薄,大口大口的喘气,还觉得气不够用。原来,这时我们已上升到拔海四千多米。来到冰川,我们才知道在这里工作要比山下艰苦得多,为了及时准确地观测冰川变化,研究它积累消融的规律,在冬天,观测站的工作人员,每周上来观察一次;夏天就住在冰川上,天天观测研究。那时山下田野里的人们挥汗如雨,而他们却要穿上鸭绒装,戴着皮帽,在冰川工作。
我们真正接近冰川的时候,才发觉这冰川雪岭原来是一个清丽无比的琉璃世界。银色雪峰插入深蓝深蓝的天空,寒风卷起雪片绕着雪峰飞舞,雪峰上被阳光融解而冲成的冰面河道上,平坦处像铺上了白色玻璃的大地,陡峭处则冰柱林立,冰桥横跨,还有那奇妙的冰蘑菇,冰杯……,十分壮观奇妙。但冰川上并不永远这样安静,它有时却像猛兽一样的凶暴,突然刮起了八、九级大风,弥天大雪盖地而来。冰渣和粒雪漫空旋转,霎时便堆起一条条丈余高的雪柱。帐篷被鼓得一起一落,最后终于腾空而起,观察冰川气温变化的百叶箱也被刮坏了……。
冬天,冰川上十分寒冷。我们身着很厚的皮衣,站在这里,仍然觉得寒风刺骨。我们打开照相机,准备拍一张在百叶箱下进行工作的张金华、袁方策的照片,但是快门怎么也按不动,原来是冻上了。张金华同志告诉我们,夏天,他们住在帐篷里的时候,要把整个身子放在鸭绒袋里,早晨起来常发现帐篷上挂满了冰柱。拔海四千多米的冰川上,不能做饭,水烧到八十多度就沸腾了。初来时没有经验,在山上蒸了一些馍馍,结果变成了一大堆稀饼子。
尽管这里工作十分艰苦,但他们生活得很好。两个人担负着白天黑夜观测水文气候变化的任务,每当休息时,他们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拉着胡琴歌唱。在这冰雪世界里的土房中帐篷里,经常能听到同志们的琴声和歌唱声。天山站的同志还共同编了一首《高山冰雪队员之歌》,歌唱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歌唱着党和毛主席给他们的信任和荣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