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珍贵的结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14
第2版()
专栏:

珍贵的结晶
沈阳第一机床厂厂长 毕可治
今天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十一周年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这个著名的诗句,恰好表达了我们工厂全体职工现在的心情。
我们的工厂是苏联帮助建设起来的新中国第一座新型工作母机制造厂。苏联不仅为工厂提供了主要扩建工程的设计和大部分技术装备,而且前后派遣了四十多位苏联专家前来我厂工作。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工厂基本建设、生产准备、成批生产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同时还为我厂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苏联专家对我厂建设表现出来的热诚,使我们永远怀着感激的心情。专家库拉金同志结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作以后,一听到中国工业建设需要苏联专家,就急忙到中国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年近六十岁的专家鲍良阔夫同志,有一次在大风中,冒着厂房的山墙被刮倒的危险,同中国工人一同攀登到山墙的高处,击破了玻璃窗,减少了山墙对大风的阻力,才使山墙免于倒塌。这位两鬓斑白的热心的老同志在狂风中攀登山墙的英勇情景,我们至今还历历在目。
我厂有十六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曾在莫斯科“红色无产者”机床制造厂、高尔基铣床厂等企业实习过,还有十四名工人到过苏联,进行过高速切削表演。他们结识了许多苏联朋友,留下了宝贵的、充满着崇高的友情的记忆。
我们这座机床制造厂1955年底投入生产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在我国洛阳拖拉机厂、长春汽车厂、鞍山钢铁公司等一千六百多个工业企业里,到处可以看到沈阳第一机床厂制造的各种工作母机。工厂投入生产后,共抽调出将近二千名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到全国上百个新的工业企业去工作。还有一些技术人员被派到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去帮助进行建设。如过去曾向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同志学习过的郭洪顺,现在已成为一个熟练的电气技术人员,目前他正在越南民主共和国帮助建设工厂。
1958年以来,我厂生产量急速上升,目前全厂生产能力已大大突破了原设计能力。在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里,工厂在冷热加工方面采用了职工们提出的大量新工艺,并且开始走上了自行设计的道路。1958—1960三年中间,工厂自行设计和制造成功了四十多种新型号机床,其中有高精度、高效率的自动和半自动机床。1960年我厂已制造出加工精度一级丝杠的车床和能够自动循环、自动上下料、自动测量、自动转位的自动化车床。
我们把自己的工厂看作是中苏友谊的结晶。我们工厂取得的劳动成就,是同过去苏联专家对我们的帮助分不开的。目前我厂正在编写工厂史,编辑人员已广泛搜集了苏联和苏联专家援助我厂建设的友谊事迹,把它们载入了工厂的史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