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春到珠江三角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15
第3版()
专栏:广东通讯

春到珠江三角洲
本报驻广东记者
广东的春天是美丽的,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尤其美丽。最近,记者在珠江三角洲作了一次巡礼,看见去年的甘蔗林刚刚砍掉,新种下的蔗苗又在发芽出土;芭蕉树上长出新芽;冬天种下去的垅垅甘薯,枝蔓繁生;播下谷种不久的块块秧田,青翠欲滴。
为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鼓舞起来的人们,正在这河网交错的平原上,忙碌地把残冬送走,把春天迎来。
生产前线兵马壮
在珠江三角洲,中山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土地面积大,商品粮食多。
记者访问了民众公社的民众大队。给记者强烈的印象是粮食生产上的劳动力增多了。这些人中,有从县、社工业部门回来的,有从大队专业队回到生产小队的,有离开学校一心一意参加农业生产的……。记者来到一块叫“九顷围”的稻田,这里地势低洼,年年受涝,去年晚稻每亩只收二百多斤。为了改变这种低产田的面貌,现在有五个小队的社员正挖取河沟里的肥泥,垫在这块稻田里。不久前,从公社粮食加工厂回来的吴惠元对记者说:“给稻田上肥泥是一箭三雕:上了肥,疏通了排灌沟,又垫高了地——不怕受涝。今年早稻一定会比去年好。”从工厂转业回来的青年女社员蓝转好,捧起大团黑闪闪的肥泥,乐呵呵地插嘴说:“挖这就是挖粮食啊!”
民众大队十三个小队,春耕到来以前,已陆续回来了一百多个精壮劳动力,这对于加强粮食生产第一线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几天,每个小队都集中了60%以上的劳动力突击积肥运肥,争取春节过后立即耘田整地。
万顷沙田入泥忙
在番禺,记者到了著名的大沙田——万顷沙人民公社。这里是珠江口,离大海已经很近了。眼前,天海一色,茫茫一片,落日的余辉把海水染得通红。
万顷沙,真是名副其实。一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田野,甘蔗茂密成林,蔬菜青翠碧绿,准备春播的土地都经过了冬耕,黑黝黝的泥土已经翻过身来;大大小小的河流纵横交错地布满了大地,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排灌网;河堤两岸,长着一排排热带水果——香蕉、木瓜……,富有水乡特色的沙田农民,居住的房屋就夹杂在果木林中的沟渠两旁。
村子里一片静寂,田野里热热闹闹。社员们正忙着挖泥入田,上百只泥艇在河里穿来穿去,岸上河里,全是紧张而奔忙的人群……。
沙田农民种田,最讲究入泥。他们说:“一年泥,两年生。”意思是说,一年入泥,两年都有好收成。现在,新安大队的五千八百多亩稻田,全部入了泥。大队党总支书记樊德如同志把记者领到一个名叫大兴围的入泥工地。这里有一条三百多丈长的大堤,凿开了十个大缺口,围内的稻田灌满了河水,河田相通。十艘挖泥船把乌油黑亮的河泥一筐一筐地挖上来,倒进停泊在它旁边的小艇上,小艇装满后便穿过大堤的缺口,把河泥运到田里去。在这十个缺口的范围以内,有一百三十多只运泥艇在紧张地劳动着。一位穿着蓝布衫、头上裹着一块头巾的女社员——驾着一台泥艇飞快地驶过来;另一个穿着白线衫、黑短裤的青年小伙子,也驾着船赶了上来。姑娘手疾脚快,转眼间便把一艇河泥卸到田里;然后,把竹篙轻轻一点,小艇扭转船头,又像箭一般地疾驰而去。小伙子当然不甘示弱,也急忙拨转船头追过去。
这个公社入了泥的稻田已近一万亩,这是争取较好收成的可靠保证。
引淡冲咸单改双
咸患,对珠江三角洲濒海几个县的农民来说,是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当春潮上涨的时候,咸苦的海水便涌进田里,使庄稼遭殃。过去尽管珠江三角洲土地有多么肥沃,气候是那么温暖,许多地区一年还是种一造,而且产量很低。引淡冲咸,把单造改为双造,这是珠江三角洲濒海地区农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东西。解放后,他们作了一些试验;1958年农村实现公社化以后,大力兴修水利,引淡冲咸、单造改双造才成为现实。宝安县沙井公社和松岗公社在1959年联合修建了一座水库,这一年,沙井公社便有一千亩田用淡水灌溉,种上了双季水稻,每亩田就比单季稻多打了二百斤谷子。今年,沙井公社和南头公社联合兴建的另一座水库已经建成放水,社员们对种双季稻的积极性更高了。
就在沙井公社民主大队的社员们热火朝天地引淡冲咸的日子里,记者访问了这个大队。在经过加高培厚的漫长的防海大堤上,一群群的社员正在修建防洪排水间,有的站在深及膝盖的淤泥里挖泥,开闸渠;有的在堤顶上挥舞着铁锤打桩,修理闸门。大堤内稻田里,一队队的社员也正在挖土,修筑防咸堤;在广阔的田野上,有更多的社员在开挖田间渠道,一个纵横交错的排灌系统已接近完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