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江洲公社贯彻政策和运用社有经济力量帮助大队发展生产 战胜连年涝灾 实现粮食自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16
第1版()
专栏:

江洲公社贯彻政策和运用社有经济力量帮助大队发展生产
战胜连年涝灾 实现粮食自给
本报讯 江西九江市江洲人民公社,坚持党的各项政策,战胜连年内涝灾害,生产逐年发展。1960年进一步贯彻了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方针,粮棉增产,五业俱兴。这个历年来由国家供应粮食的老棉区,开始实现粮食自给。1960年粮食总产量达五百七十八万多斤,比1957年增长72%。棉花比1957年增长38%,油料增长124%,猪只增长46.9%,家禽增长120%,副业收入增加了七倍半,渔业、林业也有很大发展。社员收入比1957年增加67%。
江洲公社一贯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从各方面维护生产队的所有制。公社干部一方面经常驻队,加强对生产队的领导,具体帮助生产队贯彻政策,做好工作;另一方面,虚心听取生产队和包产单位的意见,保证生产队充分行使经营管理权。1960年制定生产计划时,公社首先根据国家计划和各队实际情况向生产队提出建议,由生产队、小队干部和社员群众对作物安排、种植面积、产量指标和技术措施反复讨论然后定案,这样就更好地做到了因地制宜。如中洲生产队第七小队有八十亩地适合种杂粮,1959年种上了棉花,亩产只八十斤籽棉;1960年改种杂粮,亩产合二百三十斤。
公社充分运用社有经济力量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仅社办的农机修配厂,1960年就制造了各种革新农具一千四百多件,修配了各种农具一万二千多件,为各生产队节约了大量劳动力。1960年公社无息借给各生产队一大笔资金防治虫害,还代购了十八台缝纫机为各队建立缝纫厂,下放四十三条木船为各队组织运输队。公社特别注意扶助穷队发展生产。以中洲生产队为例,1960年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增长40.4%,棉花增长40%,其他生产也迅速发展,一年间就初步改变了穷队面貌。
这个公社在维护和加强生产队所有制的同时,坚持了生产小队小部分所有制。公社和生产队都尊重小队对生产资料的使用权,坚持劳力、土地、耕牛、农具四固定,不随便调动。组织必要的协作时,就按照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办事。组织丰产方也是以小队为基础,不打乱“四固定”,方内的土地仍由原包产单位耕作。这样组织的丰产方既有利于“三包一奖”的贯彻执行,又起到了旗帜和示范田的作用。
公社和生产队在“四固定”的基础上,坚持实行“三包一奖”,进一步调动了小队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每季作物的“三包”,都是以生产小队上一年的实际产量(按一般年景)为基础包总产,作物的安排、技术措施的制定由小队因地制宜地进行。“三包”方案落实,小队领导主动,社员千方百计争取超产。全社六十四个生产小队,1960年就有五十一个超过包产指标。
公社还鼓励社员在保证搞好集体生产的前提下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全社1960年从自留地和屋前屋后隙地上收获的小杂粮就有六十万斤、蔬菜有一千四百万斤。
江洲是个老棉区,过去只兼种一部分粮食作物。1960年以前,粮食虽然连年增产,还不能自给,每年需要国家供应五百多万斤粮食。1960年这个公社响应党的号召,决心大办粮食,争取实现粮食自给。为此,就需要增加两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但是棉花播种面积又不能减少。公社党委组织全体社员讨论,提高了干部和群众对大办粮食的认识,充分发挥公社优越性,发动群众开垦荒地、实行套种、利用“十边”地。为克服劳力不足困难,公社又把95%的劳动力集中到生产第一线,固定给生产小队使用。同时认真实行评工记分、超额奖励、按劳分配,妥善安排社员生活,更好地调动了社员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江洲公社就是这样千方百计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二万三千多亩,增收了粮食二百三十六万斤,取得了粮棉双丰收,实现了粮食自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