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造船工人的英雄乐章——影片《黄浦江故事》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18
第4版()
专栏:影评

造船工人的英雄乐章
——影片《黄浦江故事》观后
苏辛群
一艘崭新的大海轮——和平五十七号,身披彩网,满载幸福,矗立在江边,它即将沿着英雄的黄浦江,红旗招展,乘风破浪地驶向祖国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幸福海洋。影片《黄浦江故事》通过老工人常信根对少先队员讲故事的情节,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这幸福是怎么来的?并且通过常信根一家人的亲身经历,亲切而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艘象征幸福的大海轮,是老工人常信根美好愿望的光辉体现,是上海造船工人革命斗争的胜利结晶。电影艺术家们让波涛滚滚的黄浦江水,贯通造船工人常信根五十多年来的苦难和欢乐,贯通上海工人阶级近百年来在几个不同时代里的遭遇和斗争;把常信根一家人的命运和整个阶级的命运紧紧融结在一起,通过银幕形象,反映出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艰苦曲折的革命道路。
影片着力塑造了两个人物:老一代的常信根和年轻一代的常桂山。常信根有着用自己双手的劳动建立起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但是在整个国家民族被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残酷统治的年代,像常信根这样的劳动人民,只能过牛马一般的生活。他初以打涝江里的废物为生,帝国主义的大海轮冲碎了他的小舢板,生活逼迫他带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自发的阶级仇恨跨进造船厂的大门。时代的旗帜更替了,黄龙旗、五色旗、青天白日旗……可是工人阶级的日子还是照样苦;持鞭的人改换了,英国的劳勃生、日本的小尾、美国的摩里斯以及他们的奴才和走狗……但是反动统治者手中的鞭子并未改变。常信根有一种在反动派面前横眉冷对、威武不屈的“牛脾气”,他懂得要以反抗、斗争来对付不共戴天的洋鬼子,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十分宝贵的“硬骨头”性格。但是他在许多年里却未能也不可能摆脱“我们是干活的,国家大事弄得明白吗”的老皇历。为了不给洋鬼子造船,常信根情愿去拉洋车、蹬三轮、拣破烂赚钱糊口,却还没能懂得一个工人的生活和社会制度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还不能懂得他在这种个人复仇、个人奋斗的曲折道路上奔波,个人或许可以暂时少受鬼子的气,压在整个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却并不会因此动摇。经过曲折的艰苦历程,后来在党的指引和他儿子常桂山等人的影响下,终于在他的身上闪灼出阶级觉悟的火花,使他投入革命斗争的洪流。
生活逼着他的儿子常桂山,不能不在还不懂事的年龄就进厂上工,遭受和老一辈同样冷酷的命运。无情的现实使他在反动派面前具有和他父亲一模一样的“牛脾气”,一个不顺眼就动起拳头。但是他年轻纯朴,很快就接受到党的阶级教育。李德发等革命先辈那种公而忘私、不计生死的革命精神,又给了他巨大的鼓舞和力量,虽然遇到一些挫折、失败,也曾经“哭鼻子”,他毕竟在正确的斗争道路上,在革命烈火的考验里,迅速成长为一个有革命胆略的阶级战士。
影片在刻划这两代人的性格上,精心地安排了动人的情节。船厂落到日本鬼子手中以后,在父子之间所展开的“要不要上工去”的那场争论,通过简明的人物对话,既鲜明地描绘出父子两代共同的对帝国主义深沉的阶级仇恨和不屈不挠的“牛脾气”,又生动地反映出父子两代所走的不同的斗争道路:一个是自发的个人反抗,坚决不去上工,一个是自觉的阶级斗争,上着工去团结阶级弟兄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放水沉没日本鬼子三号运输舰前后那一场戏,是非常出色的。影片初而通过常桂山深夜背着妻子和父亲去执行任务的情节,刻划出常桂山的坚定信心、妻子招弟的深挚关怀、父亲常信根沉重不安的内心冲突;继而通过舰上的斗争,反映出常桂山和马富林的机智勇敢;最后通过常、马两人沉毁敌舰急忙坐上三轮车脱险而归,才发现拉他们的三轮工人正是常信根。
《黄浦江故事》也有不足之处:所反映的特定历史背景还不够广阔;所塑造的一些反面人物还缺乏各自独特的性格,往往流于外表上的形象和动作的描绘;对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还揭露得不深,有些表现手法还不够新颖独创。
饮水思源。生活在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大家庭里的我们,不深刻了解昨天的苦难和斗争,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今天的幸福和欢乐。塑造常信根一家人的艺术形象,让革命传统精神的光芒闪耀在银幕上,正是对我们年轻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所迫切需要的。
常桂山前去沉毁日本鬼子的运输舰,老父常信根偷偷地看在眼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