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远水解了近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20
第2版()
专栏:山西通讯

“远水解了近渴”
本报记者 原廷玉
山西省稷山县樊村人民公社,北靠吕梁山,南面临汾河,是高垣台地。全社耕地中,有30%是“砂搅石”坡地和死粘土地。这里,三年两头旱,缺雨时间多在春夏两季,旱小麦,又旱秋苗,自然条件很不好。据记载,从1950到1959年的十年中,就有六年是这个样。但是,樊村公社粮食产量却连续上升,十年来每年平均递增百分之九点八。1960年这个公社遭到特大干旱的侵袭,但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除留足口粮、种子、饲料外,还卖了三百七十三万斤余粮给国家。为什么樊村公社能够在不好的自然条件下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呢?根本的原因是像这里的人们所说的:“远水解了近渴!”就是这个公社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当前受益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小型为主当年受益
“水是农业的命脉”。樊村公社1949年只有六千亩水地,到1959年就一跃而为四万六千七百亩,占到总耕地面积73%,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每人平均有水地一亩六分二。发生这个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因为在水利建设中贯彻执行了小型为主的方针。从1949年以来,这里就一年接一年地在山谷里修石埝,筑闸口,挖泉,截潜流;在低凹地方打井,安装水车;在旱垣上修水窑、池泊,蓄雨水;修的田间渠道脉络相连,四方满布。
这个公社兴办水利,总是从促进当前生产来打算盘。十年来,他们摸索到许多保证受益不跨水利年度的经验和办法,归纳起来是:一、全面动手,备料施工,修渠整地,抓紧配套;二、多区合办,合理负担,汇集力量,攻其一点;三、长远计划,眼前入手,划分阶段,分几步走。大家说这是打歼灭战的好办法。这个公社兴办各种工程,尤其在建设沙樊头机灌站和遮马峪拦洪坝这两处较大的工程时,全面地运用这些办法,保证了当年完工当年使用。遮马峪拦洪石坝,把南北八十里长、东西四十里宽的遮马峪的山洪,全部截引上垣,送到远达十三里的李家庄、光德等管理区,每年秋季浇地二万亩,少至一次多至四、五次,节省了劳力,还做到当年受益。
小忙少办 农闲多办
这个公社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劳力安排上总是首先满足当前生产的需要,在时间安排上服从生产季节。这个公社盛产小麦、玉茭、黍子和棉花,庄稼活夏秋两季紧张,春天不紧不松,入了冬比较消停。公社根据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把水利建设放在冬春两季进行,小忙少办,农闲多办。春季庄稼活主要是小麦田间管理、播种棉花和积肥,虽不如夏秋那么复杂繁重,但比冬天多。这时水利建设少开办项目,搞规模小、花工少的工程,如修渠、整地、打埝、筑闸口、挖小水泉、打井等等。冬季农活较少,只有小麦越冬管理和副业生产,这时就兴办用工较多、用料较多的工程,如开山炸泉、建设大型机井等。十年来全社用于水利建设方面的劳力,最多是一千一百个,不超过总劳力10%;即便在农闲时,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力也保持在60%以上。这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都打胜仗的一个重要条件。
依靠群众办水利
樊村公社在水利建设中,一贯注意发挥集体智慧,按大家意见办事。群众不仅对本村本地水情、地形熟悉,而且在办水利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兴建沙樊头三百六十马力机灌站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涧滩水源是否充足?当时谁也弄不清,计划定不下来。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赵瑞生同志就到沙樊头村去访问老农。访问到曹盛旺家时,老汉说:“民国十一年我在滩地打井,挖到一丈来深,胳膊粗一股水直冒,不一会就淹塌了井。”“你看那里能打大井吗?”“地下水可旺哩,打两眼都行。”于是,经过勘探很快就定了井的方位。井挖到一丈三四尺深时,出现了流沙,把五尺来高的木盘下上,还顶不住,井里不断往下塌土。社员和技术员都是第一次在涧滩打井,面对这种情况,也一时束手无策,工程不得不停下来。这时赵瑞生同志就邀请附近三个村原光子等十八个有经验的老农,一块商量治流沙的方法。大家说把井打成鸡窝式,下两套木盘是个好办法。赵瑞生亲自和社员们把井面开阔了一下,改为上大下小,把木盘加到一丈多高,结果治了流沙。井按时打好了,保证了机灌站放水计划顺利实现。
十年来,樊村公社就是这样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坚持正确的方针,依靠群众,改变了不好的自然条件,取得了粮食连年增产的成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