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一个难忘的除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23
第8版()
专栏:

一个难忘的除夕
朱漪
在我的生活中,度过了不少的除夕,但最使我难忘的是1958年在列宁格勒,在列普柯夫斯卡娅家里度过的那次除夕。
我和列普柯夫斯卡娅是在那年除夕的前半个月,偶然相识的。那时我在列宁格勒附近的一个“休养之家”度寒假。有天正和几个苏联朋友在车站上散步,见迎面有个人艰难地走向车站,朋友们说她心脏病复发回列宁格勒治病去。她看见了我,忽然像看见亲人似的快步的向我走来,用中文对我说:“你好!”我马上用中文回答了她,我看见她的眼睛豁然亮起来了。她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工作了两年。回国才几个月,可是我非常想念在中国的朋友们。”这些话几乎全是用发音正确的中文说的。这时我才知道她就是我们常听说过的那位戏剧专家列普柯夫斯卡娅。我高兴地问她谁教给她的中文,她用中文说:“自学的,因为我爱中国。”然后她流畅地用中文唱了一首中国歌曲。火车进站了,我扶她进了车厢,告诉她我在“休养之家”度假日。她说她很快就会回来,让我等她。
过了几天,她来了,但因有事又很快的回去了。临走时,让我查查哪天是除夕。她说:“我无法表达中国朋友对我的热情款待的万分之一,我只想在除夕那天,请一些中国朋友来我家,让他们得到像在自己家里过年一样的快活,我的愿望就满足了。”她还邀我在除夕前两天去她家。我接受了邀请。到她家的那天,她还未下班。我看到房里的一切都极朴素。我心想:她是苏维埃功勋艺术家,怎么生活得这样俭朴呢?吃晚饭的时候,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她看见我在注视着她捡落在桌布上的面包屑,笑着说:“爱惜粮食已成了我的习惯,那是在卫国战争时期,列宁格勒被围,粮食供应困难的环境里养成的。经过那段艰苦生活的人们,会一辈子都记得它的”。她又半问半自解地说:“中国人是能理解的。”我说:“是的。我们走过的道路是共同的。党一向号召我们要继承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
第二天,她把所有从中国带来的,可以装饰房子的东西都交给了我,嘱咐说:“一定要弄的像在中国过除夕一样”。我按她的要求布置起来。她自己就忙着做点心,凉菜。
除夕来到了。晚上六点左右,列宁格勒美术学院的几个中国同学来了,他们看见贴在大门上的新年对联,像看见了老熟人样的笑起来了。当他们跨进客厅,都快活地叫起来了:
“哎!这是到了北京了!”“这真是过除夕呀!”我暗暗地为列普柯夫斯卡娅喜欢,她的愿望实现了。同学们以意想不到的眼光环视着客厅里的一切:朝门的墙上挂着个比斗还大的金“福”字,两边的白纱窗帘上贴着大红的中国剪纸,香炉里的龙涎香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同学们深吸着这来自祖国的香气,吊在立灯上的小宫灯,发出温暖的红光,更使客厅笼罩在过年的喜气中。中国式的带盖的茶盅和八角的黑漆果盘更觉亲切。主人还未下班,但同学们从客厅的气氛中,感到了主人把大家当作亲人相待。
列普柯夫斯卡娅回来了。她高声地用中文说:“你们好!”但大家笑着回答她:“过年好!”她楞了一下,马上明白过来,改正说:“过年好!”逗的大家都笑了。她向大家说:“我希望你们不要想到是在远离祖国的列宁格勒,是在我——苏联人的家里过年。你们要当作是在北京,在和你们最亲爱的人一起过年,要高高兴兴地玩个痛快”。又用中文补充说:“不要客气。”大家都被说笑了。她的儿子、媳妇来了,就开始入座。我和王宝康同志下厨房做中国菜。忽听从客厅里传来一声欢叫:
“茅台酒!”原来她为了让中国朋友能尝到家乡酒,而拿出了储藏已久的“茅台”。她说:“今天是中国的节日,要按中国习惯吃饭,都用筷子,先上菜,最后上汤。”这可难坏了她的儿子和媳妇了,他们好容易捡起一筷菜,可拿到半道还是连筷子带菜都掉了。他们羡慕地看列普柯夫斯卡娅能熟练的用筷子,就说:“我们学得会!”有同学提议:“来唱歌吧!”有人哼起了“莫斯科—北京”,立刻都接上去唱了“中苏两国人民是亲弟兄……”。歌儿一个接一个,这是一部中苏友谊大合唱。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喊:“欢迎列普柯夫斯卡娅来一个!”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她说:“中国人的习惯,叫唱就唱,不要忸忸怩怩,我就唱。”她用中文唱了一首抒情歌曲。唱的情深意长。接着她激动地用中文朗诵在中国时写的诗。我记的不准确了,但诗的大意我记的非常清楚:
中国——我的第二祖国,
你像一朵鲜花,
永远盛开,永远不败。
中国朋友——我的兄弟姊
妹,
我的心向着你们,
我的手伸向你们。
一个带照相机的同学悄悄地摄下了这个动人的场面。她看见有照相机,就喊:“来,来,给我们全体照!”大家就笑着,嚷着围在她身边。互相之间靠得紧紧的,这是真正的一家人。你看到这情景一定会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拆散他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