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从实际出发分区分类指导农业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24
第7版()
专栏:

从实际出发分区分类指导农业生产
中共山西沁县县委第一书记 吴玉宇
沁县地处太行、太岳两山之间,是个坡岭纵横、沟壑交错的黄土丘陵地区。各个地区的土壤、气候不同,各种作物的特性和生长规律也不同。在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指挥农业生产,如果不能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就必然要出
“乱子”。近三年来,沁县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是丰富的,这是我们工作的主要方面。但是,也有过这样一些情况和问题:在同样的年景里,有的公社增产多,有的公社增产少,有的公社不增产反而减产;同样一种作物,在此地是高产,在彼地就变成了低产;同样一种技术措施,在甲地就获得了增产,在乙地则非但没有增产反而造成减产;同样一项技术改革,在这里是改好了,在那里却改糟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正常现象呢?问题就在于我们有部分领导农业生产的同志,对农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不能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出发,片面地强调了一律,结果推广了一些不应该或当前尚不适宜推广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措施;改掉了一些不应该或当前尚不适宜改革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措施。虽然这些同志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增产,但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由此可见,要指挥好农业生产,不仅需要有高度的热情,更需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和因时、因地而异的领导艺术,否则,尽管有多么良好的愿望,结果也必然是事与愿违。
毛泽东同志经常指示我们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就是一切从具体条件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领导农业生产也必须遵循这个指示,处处从实际出发,分区、分类进行指导。要按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条件,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抓住不同的重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高产多收和多种多收并举,是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针。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就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有所侧重。如漳源、故县、次村三个公社和郭村公社的西半部,地势不平,土质不肥,但靠近山区,荒岭山坡很多,当地群众也有开荒撒播的习惯。这类地区就应当在种好现有耕地的同时,着重扩大耕地面积。在这方面,故县公社的佛堂岩管理区(基本核算单位,下同)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个管理区从1958年以来,采取山坡修梯田,沟壑垒大堰,开荒撒播,林粮间作等办法,扩大耕地面积四百七十亩,占原有耕地面积的28.1%,粮食总产量连年增加,以1957年为一百,1958年达到一百六十,1959年达到一百七十五,1960年进而达到一百九十三。三年来平均出售的商品粮食比1957年增加了90%。相反,有些管理区不按照山区的特点指导生产,不适当地强调少种多收,结果是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总产量却增加不多,甚至还有减少。城关、新店、南里等公社,荒岭山坡很少,但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又有灌溉条件,高产多收的条件很好。这类地区除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充分利用“十边地”,力争多种一些以外,要着重在加水、加肥、加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多下功夫。在这方面,城关公社段柳管理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这个管理区从1958年以来,新扩大的土地面积只占原有耕地面积的3.5%,粮食总产量1957年为六十三万七千斤,1958年增加到六十四万一千斤、1959年增加到八十一万七千斤,1960年因遭灾虽比1959年低,但仍然达到六十六万四千斤。
精耕细作多加工,是使农业产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但也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条件,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不能强求“一律”。因为各个公社、各个管理区的劳畜力和耕地分布情况很不平衡。全县每个整劳动力平均耕地十五亩,有的管理区达二十亩以上,有的管理区仅十亩左右。全县每头畜力平均负担的耕地为七十亩,有的管理区达一百多亩,有的只有三十五亩。劳畜力较多而耕地较少的公社和生产队田间管理的标准可以高一点,要求多追几次肥,多锄几次草;而在耕地较多,劳畜力比较缺乏的地区则要通过具体算账,进行合理安排,当然也要力争多加工,但要注意抢住季节,避免因给甲种作物多加工,影响乙种作物加工,或因给秋季作物多加工而影响到夏季作物的适时播种。在深耕上也是这样,畜力较多的地区,应当强调深耕、套耕;畜力缺乏的地区,首先要保证耕好一般的大田。
农业技术改革是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但对于先进的经验,必须根据条件逐步推行,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盲目推广,而且应当照顾到各个地区的传统种植习惯。就以推广优良品种和多种高产作物来说,玉米在郭村一带种植就很适宜;谷子则是次村一带的“名产”。此外,如段柳的谷子、青修的高粱、川沟的薯类、固亦的水稻,都是历年的丰产“王牌”。这类地区种植这类作物,不仅地性适宜,而且当地社员有一定的技术和习惯,既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尽其利;又能做到因人制宜,人尽其才。不应当贸然改革,而以别的代替。而在池堡、夹石、南湟水等地,由于地势低洼多浸渍,旱年尚可,雨涝年头则不是谷子烂根,就是高粱“瞎眼”。在这类地区就要努力扩大耐水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既能高产多收,又比一般地区改种水稻省工、省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应当采取不同的方针。城关、新店、郭村等公社,地下水位低,主要是在上游筑库拦水,下游引水灌溉,以清浇为主。故县、次村等公社靠近山根,筑库费力,且受益面积较小,就要以拦蓄洪水为主,此类地区用洪水灌溉,既能保水,又能保土、保肥,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分区、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农业情况深知深解的基础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确实是这样。如果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而不愿进行刻苦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就不会有正确的分区、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
去年秋季,在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的推动下,为了克服在领导农业生产上的一般化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中共沁县县委发动全县人民,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中,一面由领导干部亲自动手,深入重点,解剖麻雀;一面发动基层干部和广大社员研究总结,全县参加调查研究工作的就有一万一千多人。同时,采取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既总结成功的经验,也总结失败的教训。
通过这次群众性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全县各个公社、各个管理区和生产队的气候、温度、土壤属性、种植习惯、劳畜力分布、自然灾害等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实行分区、分类指导,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在气候方面,我们根据县境南部和西山地带,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长年约160多天,最长可达180天左右);东部和北部的气温较低,无霜期短(长年约140多天,最短的年份只有130天左右)的特点,将全县划分为三类地区,对种植时间和作物品种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无霜期长的地区,充分利用自然有利条件,力争变一年一熟为两年三熟;无霜期短的地区,则多种早熟作物,避免遭受意外损失。
通过群众性的调查研究,还总结出许多宝贵的丰产经验,摸索到许多自然的规律。次村公社在中共沁县县委调查组的帮助下,总结出“沁州黄”谷子丰产的七条经验,为争取今年谷子丰收创造了条件。城关公社段柳管理区,根据“弹(指冰雹)打一条线”的规律,在易受雹灾的地块种植早熟麦和薯类作物,巧妙地躲开了自然灾害的袭击。这一经验在条件基本相同的地区推广后也有效果。次村公社在群众性的调查研究中,摸到一年之间农业生产有“三紧、三松、一闲”的规律(“三紧”是:从谷雨到小满春种农活紧;小暑到大暑,夏收、夏种、田间加工活路多;秋季秋收、秋种、秋耕农活紧。“三松”是:惊蛰到清明,小满到夏至,立秋到处暑,农活都较少。“一闲”是:秋收后冬季两三个月为农闲时期),从而找出了农忙季节劳畜力紧张的原因,是由于农活过分集中所形成。为了适应这种规律,他们又找到了从改革耕作习惯入手,适当错开活路,调节农活忙闲的办法。从去冬以来,把积肥、送肥、整地、耙地、准备农具和种子等二十四种往年开春后才进行的农活,提早在冬季进行,实行“冬作春活”。到年前,全公社已提前作了三万多个人工、一万七千多个畜工的春季活,分别占到春季需投工总数的35.3%、51.5%。
农谚说:“种地不过主,养儿不过母”,农民群众是土地的主人,他们天天和土地打交道,对各块土地的性能,适宜种什么,不宜种什么,种多少合适,什么时候种适宜,都摸得最熟,吃得最透。领导农业生产要真正做到因时、因地、因作物制宜,必须实行技术民主,让群众当家。中共沁县县委已经决定在今年农业生产中要实行“八权下放”。这就是在人民公社的统一领导下,在实行“三包一奖”的基础上把拟订计划指标权,因地种植权,耕作制度改革权,制订技术措施权,制订劳动定额权,安排活路权,支配劳力、畜力、农具权,开垦小块荒地和经营少量副业权,下放给生产小队和社员,各级领导农业生产的干部,只能参谋建议,不能横加干涉。这样,就可以大大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
农民群众在同自然界打交道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继承和发扬这些经验,对于农业增产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在广大干部中提倡“先当学生,后当先生”,事事和群众商量,尊重老农经验,并且从县到公社、管理区、生产队,各级都聘请和建立了“农民顾问团”、“老农参谋部”、“技术研究组”。去年秋种小麦中,各公社党委和分片包干的县委委员,都召开了当地的老农座谈会或三结合研究会,认真听取了农民群众的意见。虽然在时间、密度、播法上互不“统一”,但却得到了一个统一的结果,即既种得多,又种得好。
农民群众固有的生产技术经验中,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应该逐步加以改革。如说:“谷要等粪,不怕晚种”。可是从我们总结次村等地的谷子增产经验中,却发现谷子晚种有三不好。第一、土热虫多,谷根易遭虫嚼。第二、夏季雨水较多,谷苗尚小,易被洪水冲没,因而晚种谷往往有30%—40%需要重种,有时甚至需要种数次,误工又减产。第三、间苗时间正和夏收挤在一块,造成农活紧张。又如说:“立了秋,挂锄钩”。可是,经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大部农作物到了“立秋”节令,还正是扬花吐穗、灌浆结子的旺期,施肥、浇水、中耕,还可以促进作物迅速成长和秆高、穗大;进行后期加工,也有促进作物子粒饱满和早熟的作用。因此,立了秋不仅不应该“挂锄钩”,而应该“更加油”。对于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传统经验,为了继承其合理部分、有益部分,改革其不合理部分,并使新的科学技术和旧有经验结合起来,我们在总结故县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生产小队结合搞试验的经验基础上,对农业科学试验和技术推广工作从体制上作了改革,即由往年集中试验改为分散、分点、分类试验,由科学技术人员单独试验改为和农民结合试验。这样就使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进一步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既便于吸收群众经验搞好试验工作,又便于及时推广新技术。
通过回顾和总结三年来的经验教训,我们深深体会到,领导农业生产,只要从实际出发,分区、分类进行指导,争取1961年有个较好的收成是完全可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