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主观要符合客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25
第7版()
专栏:

主观要符合客观
陈林
尊重客观规律
人们不论做什么事,都是在和实际打交道,都是主观在和客观见面,交锋。做的结果,有的人完全达到了预想的目的,有的人只达到了一部分,有的人完全没有达到。达到了目的,就是人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主观的东西转化成了客观的东西。没有达到目的,就是主观的东西没有转化成为客观的东西。人们怎样才能保证自己在实践中更多地取得成功,达到预想的目的呢?最主要的,就是预想的目的和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步骤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是主观一定要符合客观。
马克思主义承认人类不同于一般的物,人类有主观的能动性,他们不是只能俯首下心地接受客观现实的限制和摆布,而是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现实,并且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用有目的有计划的主观努力来影响和改变客观现实。这种影响和改变客观现实的能力,就人类世世代代的发展长途来说,是无止境的,无限的。但就某一个历史阶段来说,则是有一定限度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一些特定的客观条件,使人们只能做到一些特定的事情。另外一些事情则不可能做到。不断革命论必须同革命发展的阶段论相结合,道理也就在这里。马克思主义承认客观条件是可以经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的,但这种努力必须立足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这就是所谓脚踏实地。如果我们硬不承认事实,硬要和客观条件闹别扭,客观条件也就一定会和人们闹别扭。它决不因为人们不喜欢它,就自动改变个样子。
马克思主义承认人们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利用客观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达到人类的主观目的。但是人们只能在正确地认识和顺应客观规律的条件下来利用客观规律,所谓“因势利导”。古语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我们也可以说:顺客观规律者成,逆客观规律者败。对于客观规律,人们的确是只能顺不能逆的。“向低处流”是水流的规律,人们想用河水浇地,就要到高一点的地方去引水。如果要到低处去引,那就要用提水的机械把水提高,创造新的条件,以适应水流的规律。对于客观规律,我们的根本对策是欲利用之,先顺应之。恩格斯说:“自由不是在于想像中的对于自然规律的独立,而是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且在这种认识所给与的可能性之上,有计划地使得自然规律为着一定的目的发生作用。”(《反杜林论》)这也就是说,没有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也就不会有什么主观能动性。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预想的结果”要人们用主观的努力去争取,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这是以“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为条件的。
这是不是贬低了主观能动性和主观努力的意义呢?不是的。思想符合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性,只是使人们的行动有了成功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须人们去做,就是说要加上人们的劳动和斗争,加上人们主观的努力。不作这种主观努力,再好的客观条件也只是客观条件,再多的可能也不能转化为现实。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告诉我们: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他说:“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又说:“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对主观能动性是给予极大的重视的。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具备之后,决定成败的就是主观能动性了。最近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一方面指出过去两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另方面也指出人民公社的组织已经日益完善和巩固起来,农田水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技术装备有了一定的改善,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愤努力,方法也正确,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今年争得较好的收成,并且逐步地克服两年天灾所带来的困难。现在我们所以强调调查研究,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也是为了给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开辟道路,创设舞台,使它顺利地施展自己的威力,战必胜,攻必克。并不是要降低主观能动性的意义。
正确的领导要从实际出发
正确的领导,要求正确地决定政策。正确的政策,就是正确地集中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而制定的能够推进革命事业的政策。政策要符合群众的利益和其他情况,这就是主观要符合客观。比如:为了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情况,党中央及时地确定了变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人民公社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但是,在人民公社的发展道路上,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不同,又必须划分好几个既相衔接又有差别的阶段。当前在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就是适应今天农业生产力和群众觉悟水平的根本制度。事实已经证明,如果不建立组织规模大和活动范围广的人民公社,那就不可能抗击近两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如果不坚持贯彻执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根本制度,也不可能使人民公社不断巩固发展。这里充分看出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而制定的政策,才能是最正确的。
确定了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干部和群众对这些政策认识得怎样,针对他们认识上的问题进行教育。同时要了解执行中的其他障碍,比如坏分子的破坏活动等,针对这些障碍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把政策切实地贯彻下去。针对一定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这也是说主观要符合客观。
领导要抓得“准”。怎样才能准呢?这就是要准确地提出既合乎实际需要、又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任务;要准确地抓住工作中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问题,把整个工作推向前进。这种准确性,也是标志着主观符合客观。
领导者要有坚定的决心,“当机立断”,该坚持的坚决坚持,该纠正的坚决纠正;能够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偏听偏信,不固执己见;但也不被别人不负责任的批评指谪所迷惑,轻易动摇决心,朝令夕改。怎样才能有坚定的决心呢?同样必须调查研究,确实掌握客观情况,对情况有完全正确的判断。
领导者要有清醒的头脑,胜不骄,败不馁。或者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被失败吓昏头脑。这样的清醒头脑,同样来源于对客观情况的透彻了解和正确判断。比如在一个县份,夏季丰收了,领导人就应当深入到生产队去好好了解一下,看究竟确实增产了多少。秋季遭灾歉收了,也应当深入到生产队去了解一下,看究竟减产多少。必须确实弄清实际情况,领导人才能保持清醒头脑,采取相应的措施。
人们都希望革命事业发展得更快一点。怎样才能更快呢?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认清和掌握客观规律,使一切计划和措施都能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说,要使主观符合客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必须“注意使我们的思想完全适合于我们所处的环境,然后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样样见效,并迅速见效”。(《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可见,主观符合客观,是工作迅速见效和迅速前进的前提。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正确地估计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估计到前进过程中它们可能发生的各种影响,然后经过人的研究,找出发展有利条件和克服不利条件的办法。所谓正确地估计条件,一方面是说人们估计的条件都确实存在着,不是虚构的;另方面是说不能只估计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只估计有利条件,对不利条件估计不足,就会犯“左”的错误。只估计不利条件,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就会犯右的错误。两者都是主观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主观不符合客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右倾会使我们坐失发展的良机,减低前进的速度。“左”倾也会给事业带来损害,影响我们前进。为了更快地前进,我们就应该反对各种“左”的、右的错误。要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客观存在的可能性,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调查研究是根本的方法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来了解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是使主观符合客观的根本方法。调查研究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深入到具有代表性的一点或若干点上,做“解剖麻雀”的工作;经过解剖,对“麻雀”的心肝五脏和羽毛肢体取得详细完整的第一手材料;然后经过连贯起来的思索,我们就不只是能够认识一只或几只“麻雀”,而且能够认识千千万万的“麻雀”,对“麻雀”得出总的概念。这时候,我们就从个别的认识进到一般的认识,从现象的了解进到本质的了解。以这样的知识作基础,我们就能够进行成功的领导了。在最近两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中,有不少县份和公社在同样灾情之下,困难比较小一点。这些单位共同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领导人分头深入到若干点上进行典型调查,及时而准确地了解灾情,提出符合客观情况和群众需要的口号,因而能够把广大群众动员和组织到生产救灾运动中来,进行有成效的努力。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一下,那就不可能真正准确地了解受灾的程度和找出适合情况的补救办法。
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必须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不要根据个别的点滴的情况来下判断,作结论。任何点滴的情况,都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如果只见树不见林,只见局部不见全体,或者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是无补于事,不能据以决定行动方针。硬要决定,就会造成错误。所以我们必须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既要看到顺利一方,也要看到困难一方,既要看到成绩一方,也要看到缺点一方。比如在检查庄稼的时候,一定不要光看大路旁边,还要细看远离大路的地方;不要光看川地,平地,还要细看坡地,旱地;不仅要看长得好的,也要看长得不好的;不仅要看先进队的,也要看落后队的。等等。反之亦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摸清家底,不至于把局部看作全体,把个别当成一般。
对全面的情况要有总的了解,总的概念,但不能拿全局来套局部,拿一般来套个别。比如在一个县里,播种的密度从全局看来是偏稀,应当加密。但从某一个公社或某一个生产队、生产小队来看,也可能不是偏稀而是偏密。从一个公社的全局来看,可能民主发扬不够是主要的。但深入到一个队里去,也可能发现这个队非常民主,但集中领导不够。这就是事物的特殊性,具体地方的特殊情况。掌握了特殊的情况,才能作出必要的特殊的处理。
调查研究和了解客观情况的方法很多,最根本的方法,是深入群众,参加到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去,和群众一块实践,同时向群众学习。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是实际的生产劳动者,他们接受了几千年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经验,对当前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现实也最熟悉。我们必须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抱有“满腔的热忱”,“求知的渴望”,又有
“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够真正了解客观情况,掌握客观规律的知识,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我们反对盲目行动,反对打无把握的仗,主张先做调查研究,掌握了客观情况然后行动,这是为了多打胜仗,少打败仗,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并不是说应当把了解客观情况和实际行动截然划分为两个阶段。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在行动之前的调查研究,一般只能是弄清基本情况(就这也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作到)。有许多更具体的情况,则要在行动过程中一步步了解。谁如果认为必须先弄清“一切”情况,然后才许行动,那就永远不能开始行动。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论者,我们认为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行动过程和调查研究过程,都不能机械分割,而必须统一起来。当然,这只是说我们应当把调查研究贯穿于整个行动过程,而不是说可以不作调查研究就盲目行动。
做一定的事情,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应当消极地坐等这些客观条件的出现。真正的革命者,一方面不勉强去做那些目前实在做不到的事情;另方面则总是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创设条件。有一些条件,则是要一面实践、一面创造的。比如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所需要的干部,就都是在战争、土地改革和办合作社的实际行动中培养训练的。
我们强调调查研究和了解客观情况,是为了找到一个稳固的立足点,从这儿出发去改变客观,改造世界。必须建立起这种革命的观点,一切调查研究才有革命的意义。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地、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争取今年农业丰收;并且告诉我们: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伟大团结,依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伟大力量,依靠三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依靠整风运动,困难是能够克服的,任务是能够完成的。所有这些,都是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来能动地克服暂时困难,把工作推向前进。让我们高高地举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奋勇前进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