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认识实际 掌握实际 争取农业丰收——江西都昌县东山公社大埠大队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25
第7版()
专栏:

认识实际 掌握实际 争取农业丰收
——江西都昌县东山公社大埠大队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
曹达还
1960年,都昌县东山公社大埠大队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运动中,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贯彻了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战胜了一百三十多天的大干旱,全队农副业总产值仍比丰收的1957年增产3.9%,其中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增产6.6%。
大埠大队发展生产的成绩很大,但是在农林牧副渔五业之间,粮棉油麻等作物之间,主粮与杂粮之间,春夏秋三季之间,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垅与垅、坂与坂、丘与丘之间,有的增产多,有的增产少,有的不增产,还有的减产。这里有很多经验教训。必须认真总结这几年来的经验教训,具体摸清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其它方面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因地制宜地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才能争取1961年的农业丰收。
按照地区特点,全面合理地安排生产
这个大队是丘陵地区,水田占70%,土壤比较肥沃,水源比较充足,劳动力也比较多,适宜种双季稻。群众一向重视农业,耕作比较细致,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除了农业以外,以养猪为主的副业生产也搞得很好。群众称这里是粮食多、芋头多、大蒜多、油料多、萝卜多、肥猪多的地方。这是该队的基本特点。
自然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在这个横直不过两里路的大队里,有四个生产队是丘陵地区,八个生产队是半丘陵半平原地区,一个生产队基本是平原地区,还有一个生产队是半山区,因而土壤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一块地,这头与那头、这边与那边的土壤都不同,算起来大体有十九种显著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不同作物的生长。在千百年的劳动生产中,群众摸住了各种自然条件的特点,培育出了五十七种适合这些自然条件的农作物,其中关于土壤情况与作物安排的几项主要经验是:第一,粘土田,占水田面积的9.9%,一般座落在村子周围,土壤深,肥沃耐旱,一年三种三收,最适宜种早稻、晚稻、油菜、芋头、大蒜,其他作物都可以种,群众称为“命田”;第二,砂土田,占水田面积的29.9%,座落坂上,比粘土田稍差一点,但土壤疏松,易耕作,需肥少,发冬苗,适宜种双季稻和各种作物,三种三收,产量很高,群众称为“饭碗田”;第三,青泥田,占水田面积的24.3%,座落在垅里,土壤深,水源足,种双季稻挺好,但是土板结,易受涝,不宜种芋头、黄粟,也不发冬苗,要耙得细,开深沟,管理好,冬苗就能保收,大部分也是三种三收;第四,焦板脚田,占水田面积的18.6%,座落坂脊上,土壤浅,耕不深,产量低,而且水源差,易受旱,秋季适宜种黄粟等耐旱作物,不能种晚稻,大部分能三种三收;第五,冷水田和烂泥田,共占水田面积的6.4%,共同的特点是,座落在山涧里,水冷泥深,泉多不易干浆,适宜种早稻、中稻和晚稻,不能种冬苗和其他作物,只有两种两收;第六,泥浆田,占水田面积的5.4%,土壤比较深,特点是有水泥硬,干浆土松,难种水稻,适宜种麦子、芋头、黄粟等旱作物;第七,面土地,占旱地面积的15.3%,座落在坂上,土壤深、肥沃、疏松、耐旱,最适宜种小麦、大豆、棉花、红薯、苎麻,其他作物都可以种,产量较高;第八,黄土地,占旱地面积的51.7%,一般座落在岭上和山边,土壤浅,不肥沃,易旱易涝,适宜种麦子、红薯、豆类、黄粟、芝麻,不宜种棉花、苎麻;第九,砂子地,占旱地面积的15.5%,都是座落在山边,土壤浅,有砂子,易受旱,可以种苦荞麦、大米麦、早红薯,收成很差;第十,沽水地,占旱地面积的1.3%,座落在涧里,水多耐旱,土壤深,比较肥,春天易涝,不能种麻等怕涝作物,其他作物都可以种,而且产量很高。由此可见,各项生产和各种作物的安排,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贯彻因地制宜,做到适合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而决不能有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作法。
根据具体情况,做到农林牧副渔五业相结合、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相结合
这个大队,在发展农、林、牧、副、渔五业中,按照本地区的特点,坚持贯彻了以农业为重点,以粮食为中心,结合开展多种经营,使“五业”互相促进,全面发展。1960年,全队集中78.4%的劳动力大办农业,在农忙期间,搞农业的劳动力达到了82.6%,做到了不误农时。在农业生产中,又集中了75%的劳动力大办粮食,使粮食作物面积逐年扩大,达到了占各种作物总面积的77%。在严重的干旱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比1959年增加了6.6%。在大办粮食的前提下,安排了21.6%的劳动力进行林、牧、副、渔业生产,使这四业的产值达到总产值的32.1%,比1959年增加了12.3%。在发展林、牧、副、渔业生产中,有两条重要的经验:一条是,根据地区特点确定重点,大力发展。这里是丘陵地区,山林少,不靠湖,因此组织了专人大力发展猪只生产和以加工业为主的副业生产,使这两项生产产值达到总产值的31%。另一条是,抓住薄弱环节,做到全面发展。几年来,由于认为林业生产收益慢,忽视了林业生产,特别是桐树、棕树、木子树和果树等经济林发展得差。群众说“千棕万桐,世代不穷”,不仅收入多,而且是修制农具的必需原料。他们打算今春利用荒山、港边、屋前屋后大种经济林,实行生产队经营,固定专人或分给社员负责栽培,包栽包管,三、五年后就能收益。
在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相结合方面,这个队有三条经验:一条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从全大队来说,按照劳力较多、荒地很少、80%的土地可种三季,复种指数有234%,而收获面积只占种植面积81%等具体情况,贯彻了以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努力增加保收面积,充分利用一切土地,尽量扩大耕地面积,从而获得了增产。从各生产队的情况来看,情况各有不同,又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措施,即有三个生产队有部分荒地可开,采取了以开荒扩种和提高复种指数为主;有八个生产队无荒可开,复种指数不高,采取了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保收面积为主;还有三个生产队,既没有荒地开,复种指数又很高,采取了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由此可见,贯彻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必须具体分析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在一个公社、一个大队都不能千篇一律,强求一致。另一条是增加人工和肥料,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全队从去年冬种以后,就开展了群众性的积肥运动,抓住解决实现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的这个关键问题。第三条经验是分段采取措施,在各种作物播种前,狠抓多种,凡能种的田,坚决种上;在播种后,狠抓高产,迅速组织田间管理工作跟上,及时锄草追肥,保证全苗壮苗;到了作物生长的中期,狠抓平衡,将作物进行分类排队,分别采取管好一类苗、提高二类苗、集中力量改造三类苗,达到平衡增产。这是贯彻多种高产多收的一条重要经验。
根据季节特点,做到春收、夏收和秋收相结合
这个大队,按照三季不同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措施。1960年,春收占全年收入的15%,是小收。这一季作物生长期长,一般有一百八十天,自然灾害少,收成最可靠,但是由于认为是
“小收”,抓得不狠,管理较差,保收面积少,单产很低,增产潜力挺大。因此,春收作物增产要狠抓“管”。今年抓住了这个关键,集中了60%的劳动力,大搞冬苗田间管理运动,已经锄完了一次草,穿上了防冻的“冬衣”,春节以后,准备再锄一次草、追一次肥,及时开沟排水,战胜春涝,争取春收作物由小收变为大收。1960年夏收占全年总收入的60%,是大收。夏季作物种得多、单产高,一般一亩要抵秋收作物二、三亩,都是早熟作物,能躲开自然灾害,收成很稳定,但生长期短,需要有充足的底肥和速效性的肥料。因此,夏收增产要狠抓“肥”。去年抓住了这个关键,增施了肥料,取得夏季大丰收,但是只抓住了早稻,忽视了其他作物,特别是早红薯抓得差,增产不多。今年除了大搞积肥,为夏季丰收打好物质基础外,还提出了以早稻为重点,狠抓“六早”,即:早稻、早红薯、早黄粟、早大豆、早高粱、早芝麻,争取夏季更大丰收。秋收占全年收入的25%,是中收。由于这里的气候特点是春夏雨水广、秋天灾害多,一般在7月间就发生虫、旱灾害,所以晚秋作物多灾多难,收成极不稳定。因此,晚秋作物增产要狠抓“抗”,抗住了自然灾害,就能丰收。现在,全队已开展了兴修水利和修制抗旱、灭虫工具,并计划将水利不好的田改种部分耐旱的黄粟,力求秋收多增产。
一手抓今天,一手抓明天,上年和下年、上季和下季相结合
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生长规律,需要不同的生长条件,上年与下年、上季与下季之间牵连性很大,因此每丘田里的各季作物必须安排得早,安排得当。这个大队安排农作物的经验有三条:一条是站得高,望得远,一手抓今天,一手抓明天,把上年与下年、上季与下季结合起来,“一年之计在于冬”,在上年冬种前,就把每丘田里全年计划种的农作物安排好了,在种上季作物时,就为下季作物打好基础。比如种双季稻的田,冬季就种油菜、萝卜菜,基肥不足的就种绿肥,种芋头的田冬季种小麦,小麦行距按照芋头的行距而定。群众常说,冬种安排不当,就影响全年。这条经验很重要。在安排全年农作物的时候,这个队采取了四条办法:一是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二是尽量扩大复种面积;三是适合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四是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要求。所谓安排合理,就是把这四条结合起来了。另一条经验是实行了连作、套作、简作和轮作结合。为了做到多种多收,按照自然条件和作物情况,能连作的就连作,如水田里春季收油菜,夏季收早稻种晚稻,秋季收晚稻再种油菜,随收随种,不闲土地;能套作的就套作,如麦行里套种大豆,晚稻田里套种红花草,上季作物收割后,下季作物就可以锄草追肥,不误农时;能间作的就间作,如萝卜菜田里间种麦子,吃光了萝卜还有麦子,可以充分利用地力;需要轮作的就轮作,如芋头、花生、黄烟等作物,年年换田种。各种品种,互相轮作,对增产有一定作用。所以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地实行连作、套作、间作和轮作相结合,既能充分利用地力,扩大复种面积,又能错开农事,便于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有一条经验是适时抢种,不误农时。为了做到步步主动,季季丰收,在播种季节,各生产队都高度集中了力量,大干特干,突击完成抢种任务。正因为这里抢种抓得紧,大部分田里都实现了三种三收。
这个大队在因地制宜地贯彻发展生产的方针中,有很多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从当前来说,还存在两种偏向,一种是部分领导思想上对实际情况分析得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对需要考虑得多,对可能条件考虑得少;另一种是部分群众在思想上对发展生产的方针了解不够,对可能考虑得多,对需要考虑得少。这是一个矛盾,他们解决这个矛盾的具体办法是,首先向群众反复宣传发展生产的方针,让群众掌握这条方针;同时,组织群众总结几年来发展生产的经验教训,提高领导思想。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发动群众,讨论生产计划,由大队和生产队根据国家计划共同研究,全面合理地安排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