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琉璃厂今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2-26
第6版()
专栏:

琉璃厂今昔
知非
琉璃厂是个古老的地方,今年经过一番整理,又面貌一新,返老还童。
琉璃厂这两条狭窄的街道,以出售旧书文物著称,一向被称为北京的文化街。
琉璃厂在辽代(十世纪)名海王村,明朝在这里设立琉璃窑厂,为当时北京五大厂(神木厂、台基厂、黑窑厂、大木厂、琉璃厂)之一,专门烧制砖瓦供皇家使用。清初吴梅村诗:“琉璃窑厂虎房西,月斧修成五色泥,遍插御花安凤吻,绛绳扶上广寒梯。”便是咏琉璃厂的。《光绪顺天府志》卷十四说:因为窑厂前面空地很大,名为厂甸。到了明末清初,这里已逐渐成为旧书、文物的荟萃之所,一直到现在。
清朝乾隆年间,李文藻写过一篇《琉璃厂书肆记》,曾提到明朝的旧书铺“二?”,清朝末年缪荃孙又写了一篇《琉璃厂书肆后记》,叙述琉璃厂的变迁和发展。他们都是居京时在琉璃厂朝夕流连,出京后对琉璃厂怀念不已,于是把平日所到的书店和所得的书笈大略地记载下来。那时还没有公开的图书馆,一般专家学者要想作研究工作,确实困难,而琉璃厂书店为学者们提供资料,使许多人感到方便。这是琉璃厂的优良传统,到现在更加发扬光大。
几百年来,琉璃厂这个地方曾不断地培养、训练出来许多专家为文化事业服务。他们各搞一门,积累数十年的经验,成为某一行业的行家(即专家)。李文藻在《琉璃厂书肆记》中常称赞书店的人“颇深于书”,就是说他们很懂得书,对于书有深透的了解,这个“深”字评价很高。以旧书店的人员来说,他们确是钻得很深,他们有专门研究宋元版本的,有专门注意单本史料的,还有专门搜集名人信札的。书画方面,有专门鉴别宋元人字画的,有专门着重明清的,还有专门搞“四王、吴、恽”的。其他对于古铜、陶瓷等等,也是如此。大都各抱一门,深入下去。他们并不单凭经验,确下苦功钻研。如对于图书和字画来说,他们从纸的质料、墨的色泽,即可辨别出是何时何地的产物,这些原料,在什么时候最时兴,在什么时候有所改变或消失,他们都一望而知。搞瓷器的如对于一对青花瓶,他们不用拿起来仔细观察,从青的颜色上即可辨识那一个是明朝的,那一个是清朝的,他是从颜色本质的特点来观察分析,是有科学根据的。在技术上裱画铺和旧书铺的整理修补的手艺,更是神乎其技,他们能把一幅破旧的画,整旧如新;能把一包破碎不堪的书,装订成册;古玩铺能把打碎的陶瓷,粘合起来使它还原。
解放后更发挥了他们原有的特点和专长,因而业务有了飞跃的发展,特别繁荣。现在的琉璃厂,如供应古旧书籍的来熏阁,整配期刊的松筠阁,收售古今名人字画的宝古斋、荣宝斋,经营碑帖墨砚的庆云堂,搜集金石陶瓷的韵古斋等,在今年都充实了内容,改进了陈列,面貌一新。文物商店的主持者鉴于过去铺店分散,经营的方针不明确,有计划地把带有文化传统性的如书画、碑帖、金石陶瓷等商店加以整理充实,系统地恢复起来,提出“文物回老家”的口号。并且配合春节在宝古斋、荣宝斋作汇报展览,展出文物七百余件;来熏阁古书店亦展出珍善本书籍约两千种。有些收藏家自动地把个人所有的珍贵文物送来陈列,参加展出。许多人在参观后的题词中说“古为今用”,又说“这是一件好事”。的确,琉璃厂各文化商店门市部的改观,不只是北京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今年春节中的一件喜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