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总结傣族耕作经验 逐步推广先进技术 支部工作紧密结合民族特点 曼占宰乡党支部领导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01
第4版()
专栏:

总结傣族耕作经验 逐步推广先进技术
支部工作紧密结合民族特点
曼占宰乡党支部领导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
本报讯 据云南日报消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曼占宰乡党支部,根据边疆傣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自然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民族制宜地领导群众发展生产。几年来,总结和推广了当地民族的行之有效的先进生产经验,同时也逐年通过试验,推广一些新的先进技术措施,逐步改变当地的某些落后耕作方法和耕作技术,因而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连年都获得了好收成。
曼占宰乡是一个平坝地区,位于景洪县景洪坝子的中心。这里的土地肥沃,水利灌溉非常便利,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别适合种植水稻,一年能够栽种三季水稻。但是傣族农民,由于长期在封建领主制度的统治下,无心发展生产。每年,当雨季来临栽下秧后,即等待着秋收到来,因而耕作制度和技术比较落后,对土地的加工管理比较粗放,单产很低。
三年来,曼占宰乡党支部在指导生产上,十分注意从这些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当地傣族人民的先进生产经验。支部书记波罕维常常这样想:虽然傣族的生产技术一般是比较落后的,但是傣族人民祖祖辈辈生长在这块地方,对这些土地的脾气,甚至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必然也有自己成功的增产经验。因此他时时刻刻都注意深入群众拜访老农,总结当地的增产经验,坚持推广。例如当地傣族农民在秧田的加工管理方面,历史上都采用“水整旱育,开沟作高畦,分墒管理”的方法,波罕维和傣族老农一起研究认为这是傣族人民的先进经验,既能培育壮秧,又便于加工管理。因此,他不论是在1958年担任曼辛农业社社长时和以后担任乡党支部书记时,每年撒秧,都坚持这个先进经验。但是另一方面,傣族农民小秧撒得过密,党支部也注意教育社员适当撒稀些。
在总结推广傣族农民增产经验的基础上,曼占宰乡党支部也看到当地傣族群众存在着比较落后的耕作制度和耕作习惯,如过去傣族农民只习惯栽种一季晚稻,不种早稻和中稻,不积肥施肥等等。他们通过逐年试验推广先进技术措施,逐步加以改革。1955年,曼占宰乡的傣族农民在汉族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第一次种早稻获得成功。1958年,曼辛农业社又继续试验栽种双季稻一百亩,第一季平均单产获得两百多斤,第二季平均单产仍然达到四百五十斤。秋收的时候,党支部在曼辛农业社召开了全乡的现场会,让群众参观总结。很多社员参观了以后,不仅看到了种植双季稻能够增产,也学到种植技术,因而都主张推广栽插双季稻,第二年全乡双季稻面积达到五百多亩。1960年,全乡十二个农业社的双季稻发展到二千四百亩,获得了比较好的收成。这一年里,曼真农业社的社员在汉族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又试种了十亩三季稻,收成比双季稻还好。过去傣族农民从来不习惯施肥和薅秧,1957年,支部书记波罕维还在曼辛农业社担任社长时,他为了改变这种落后习惯,自己在两块田里施了很多肥料作试验,结果十八亩的一块田过去较高的产量,只打一百四十挑(每挑四十五斤)谷子,那一年的产量提高到两百挑;十六亩的一块原来只打一百零五挑谷子,那一年也提高到一百七十挑。1958年大跃进中,他用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来教育全乡社员施用肥料,并且和乡长岩东一道带头挑大粪畜肥往田里送。汉族干部又教他们薅草,他们学会了又教给社员,逐渐在全乡推广和坚持下来。现在,全乡已经是丘丘田施肥。
最近,曼占宰乡党支部总结了三年来领导生产的经验,扎扎实实领导好当前春耕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