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学习随县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05
第1版()
专栏:社论

学习随县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
今天本报发表的湖北省随县连年增产的报道,很值得一读。随县连续遭受了两年秋旱,粮食总产量仍然年年上升,这个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总结他们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第一,虚心体察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确定切实可靠的增产措施。第二,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吸取群众生产斗争的经验。第三,反复实践,不断提高,正确地运用客观规律。概括起来说,他们的经验乃是在生产中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决不以主观愿望为转移。人们要想在工作中取得预期的胜利,就必须十分尊重客观事实,具体研究和掌握客观规律。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实践论》中写道:“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毛泽东同志引用班固在汉书中对河间献王刘德的一句评语,概括了这个思想,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实事求是”这四个字。
农业生产是一场人同自然界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必须切实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既要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又要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这两个方面结合得愈好,生产的成就也就愈大。怎样才算结合得好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虚心体察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随县的同志正是在这方面作得很出色。随县是一个丘陵山区,这里荒地比较多,但是秋季雨水少,农村劳动力也少。面对这一具体情况,怎样对症下药地领导农业生产,争取农业丰收呢?秋季雨水少,不宜种晚稻,只能多种夏收和早秋作物,以便躲开秋旱。劳动力少,不宜种单一作物,只能主粮杂粮并举,以便合理调节劳动力。这两项安排,都需要扩大耕地面积,而随县正是荒地较多。因此随县的同志确定了三条增产方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扩大耕地面积并举;夏收作物与早秋作物并举;主粮与杂粮并举。他们就是这样灵巧地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了不利的自然条件。他们的想法和作法是合乎客观实际情况,是实事求是的,所以能够克服困难,年年增产。
领导者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避免主观主义,就必须充分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向群众学习。随县同志们在这方面的经验也是很突出的。1958年兴修水利的时候,随县县委最先只决定修长水渠、大水库,这当然是解决水利的一个办法。但是对随县这种丘陵山区来说,只修长水渠、大水库还不能解决小山冲里畈田的用水问题。怎样的水利措施才适合于丘陵地区呢?他们反复思考,摸索实践,研究和总结了群众的经验,终于找到了比较完整的、适合本地情况的水利措施。那就是既要修水渠挖水库,还要提高和发展当地群众原有的小塘小堰,采取“冲冲有骨干(较大塘堰),窝窝夹西瓜(小塘小堰),两旁开塘渠,块块自流化”的一套办法,来同时解决丘陵、平原和山冲畈田的用水问题。随县县委推广的许多增产措施,都是从群众中来,经过县委的研究、提高并加以肯定后推广的。
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这一段话,对领导农业生产的同志说来,同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既然决定于对许多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人们对客观的认识又必须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一切增产措施都不可能一下子就作得尽善尽美。要使这些措施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还需要经过一个反复实践、不断修改、不断提高的过程。随县同志的领导经验,也并不是一开头就都十分完备的,但重要的是他们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解决问题,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修改增产措施。就这一点来说,他们的经验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实事求是的作风是作好一切工作的必要条件。我们希望各个战线上的同志们,特别是农业战线上的同志们,都能够像随县的同志们这样,进一步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把各项领导工作,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领导工作作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