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山西的四大梆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05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山西的四大梆子
赵生
早在七、八百年以前,元杂剧还没有在当时的大都——北京兴盛起来的时候,一种形式比较完整的舞台戏曲艺术,就已经在山西形成,而且已深入民间。
洪洞县城西北三十多里有个广胜寺,广胜寺旁有座水神庙,水神庙里正殿的两侧一直保存着几幅鲜艳夺目的元代壁画。壁画中有一幅就画的是当时舞台上演戏的情形。这幅画上后边是锦锈的帐幔,前边站着九个人正在演着有情节有故事的戏剧。画上面的舞台顶端,一行大字题写着:“泰定元年四月”,“太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泰定”是元代的年号,推算起来“泰定元年”是离现在六百多年的公元1324年。后一句话根据戏剧史上的术语解释开来就是“太行山一带的戏曲女艺人忠都秀在这里登台演戏”的意思。
“蒲州梆子”是怎样诞生的呢?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蒲州志上说的:
“明成祖即位之后,将不服其篡位者,悉迁蒲州等地,编为乐户……”当时这些乐户,只是敲“梆”歌唱,沿街乞讨,后来将梆子加到当地流行的铙鼓杂戏的音乐中,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也简称“蒲剧”,剧种冠以“蒲”字,就是由于它发源于蒲州的缘故。从戏曲史的角度来看,蒲州也算是个有名的地方,《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君瑞相会的蒲东普救寺,至今还在蒲州古城东关的高崖上矗立着呢!可惜那座西厢却找不见了。蒲剧发展到清朝时,不仅流行在平阳广大地区,而且还到了北京、张家口一带。蒲剧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因而它保存着自宋、元以来戏曲的许多优秀传统表演手法与技巧,并影响了山西的其它剧种。
四大梆子中的“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据传说它们都是由“蒲州梆子”演变、发展而来的。中路梆子流行在晋中一带,清朝时候中路梆子演员多是蒲州人,即或不是蒲州籍演员,演戏时也说“蒲白”。后来由于这些班社长期为晋中人民服务,就吸收了晋中地区群众艺术的长处,唱腔、道白也吸收了当地群众语音的特色,经过丰富发展,就别具一格地形成了中路梆子,剧团中的晋中籍演员也逐渐增多了。
“北路梆子”是雁门关、长城内外广大人民所欢迎的一个剧种。它同中路梆子一样,过去也是演员多蒲州人,道白说“蒲白”,而且当地人招娃娃班也请的是蒲州教师,但它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大胆吸收了河北梆子的一些长处,又揉合了塞外的山野风味,唱起来高亢有力,表现了晋北人民骁勇强悍的性格。后来的一些演员又在唱腔中创造了许多“花腔”、“弯调”,尾音拖得很长,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
古代的晋东南地区叫做“上党郡”,所以流行在这个广大地区的梆子戏叫做“上党梆子”。这也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宋朝有名的“诸宫调”的首创者孔三传就是上党泽州(今晋城)人。清末有人把“上党梆子”叫做“上党宫调”,就是由于它吸取过“诸宫调”传统的缘故。因此,一般人传说上党梆子的发源地是晋城。
晋城县附近的阳城县鸣凤村,远在明朝末年就出过一个“鸣凤班”。这是人们知道的“上党梆子”最早的一个班社,所以说它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早年上党梆子剧团,除了运用梆子腔以外,同台还演出上党皮簧、昆曲、罗罗腔、赚戏,因而过去上党戏讲究无论琴师或演员,能够昆、梆、罗、赚、簧全能,才是一个上党戏的全把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