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从实际出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赵集公社加强调查研究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07
第2版()
专栏:江苏通讯

从实际出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赵集公社加强调查研究领导农业生产的经验
新华日报记者 赤布
江苏淮阴市赵集人民公社从大跃进以来,粮食产量年年增加。1960年,他们从三万三千亩粮田中,收到一千六百九十一万斤粮食,平均每亩年产量达到五百一十三斤。除调出六百三十五万斤余粮外,集体和个人还贮备了一百七十多万斤粮食。而在大跃进以前的1957年,平均每亩年产量只有一百八十斤,尚需国家供应一百九十三万斤。
赵集公社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呢?他们在领导农业生产方面,究竟有些什么经验呢?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蒋洪桥同志说:“他们的主要体会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领导生产。”
调查研究什么?
搞农业生产的人,应该调查研究些什么呢?赵集公社卫星大队的同志们回答说:首先要摸清自然条件。办农业是跟自然打交道,只有弄清楚自然条件,才能够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他们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工作。例如卫星大队第三队有一块田,约三十多亩,每年种的山芋(即甘薯),都是一边长得很好,一边烂得很厉害。经过调查研究,才知道是土壤含碱量不同,高的一边含碱量少,低的一边含碱量多。后来改为低的那边种高粱,高的那边种玉米,就都种得很好。四队有一块田,当中有条斜路,路南适宜种良种玉米,路北适宜种土种玉米,其原因是土壤的肥力不同。大队支部书记朱相臣同志说:自然条件一经细摸,就会发现每个小队、每块田的条件都有差别。根据这些差别,采用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种植方法,才能块块高产,样样丰收。
卫星大队调查研究的内容还包括作物的特性和生长的规律。农作物的种类很多,“脾气”都不一样,不弄清它们的“脾气”,是无法搞好生产的。拿良种和土种来说吧,良种小麦碧蚂一号下种量应该比土种小麦多些,而良种玉米金皇后密度却应该比土种玉米稀些;在播种时间上,良种适宜早种,土种可以稍迟;在土地的选择上,良种要求肥力较足的土地,而土种则可以适应肥力较差的土地。他们碰过无数次钉子,好不容易才弄懂了这些作物的“脾气”,在选用品种上才比较合理。比如土种玉米“公鸡跳”,单产只有八十多斤,是低产品种,但他们一直没有把它淘汰掉。什么道理呢?因为“公鸡跳”生长期比别的玉米短一半,秸秆又矮,与花生等作物套作最合宜。摸到了各种作物的“脾气”,使他们在茬口安排上也有了正确的经验。
为了使各种作物的布局更合理,卫星大队还调查国家的需要和群众生活的需要,调查了各个生产队的生产力情况。根据各个生产队的劳力、牛力、工具等具体情况,适当地分配生产任务。比如他们南边的十个生产队“旱改水”任务重,就少分配他们种烟叶;北边的九个生产队“旱改水”任务轻,农活较少,就分配他们多种些烟叶,这样做,各个生产队都很满意。
怎样进行调查?
怎样进行调查研究呢?赵集公社的办法就是“看、听、问、议、做”五个字。翻身大队、红星大队和棉花大队对运用这五个字的体会很深刻。
谈到如何看,翻身大队党支书单开业说,他们着重抓三个问题,就是:一,在困难的时候,看有利条件;二,在胜利的时候,看还有什么缺点;三,在工作进行中,看不断变化的条件。他举例说,比如“旱改水”的第一年,因为没有经验,在修渠、整地、灌水、栽秧等方面碰到了很多困难,有些人动摇了,说什么“旱改水,活捣鬼”。大队党支部经过调查分析,肯定了旱改水有许多有利条件,终于动员大家坚持干下去,取得了大丰收。水稻大丰收,使社员们十分兴奋,说这是天大的奇迹。但是,党支部又进一步看到了尚存在着的缺点,就是品种单一化,农活太集中。看出了这一缺点,很快改正了,水稻便取得了好收成。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洪泽湖蓄水任务加大以后,这四千亩地被圈到截水堤里边去了,不能再种水稻。党支部看到条件变化了,就把“旱改水”阵地撤到堤外,将这四千亩地栽上柳树,夹种了一季麦子,和洪水“打游击”,取得了新的成绩。1960年冬,在挡浪堤和截水堤之间又筑了一道新堤,这里的条件又变化了,党支部决定在麦收后,再种一季“深水稻”,实行水稻和矿柱林混作。他说,看不到不断变化的条件,思想就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
所谓听,就是要听多方面的意见。既听正面的,也听反面的;既听上级的,也听群众的。翻身大队第五生产队1960年“旱改水”时,绝大多数社员和干部都说好,但是,也有少数人说,改得太多了,没有山芋和其他作物是不行的。大队领导上听了,觉得这虽是少数人的意见,但很有道理。修改了生产计划,结果各项作物全面丰收,超产30%以上。
赵集公社的同志们体会到,经过看和听,初步知道了一些情况,但还要问,特别是遇到下述三种情况的时候,就更要问。第一种,发现先进经验一定要问。棉花大队土质最差,产量很低。有一次,大队干部发现其中有些土地产量奇高。是什么道理,查问了熟悉这些土地的人,才知道这些土地的地层下边有一道二寸厚的“隔”,它像水泥板一样硬,隔断了上下土壤的联系,天旱时,地下水升不上来;落雨时,地上水渗不下去,因此,易涝易旱,产量极低。大队干部一试验,果然如此。全大队开展深挖去“隔”运动,使平均亩产量从一百多斤猛增到去年的四百四十斤。第二种,碰到失败的时候要问。山芋田条垅深翻是一项重要经验,但是到山芋栽插的时候土垅却已板结,山芋很难栽好,这是一个教训。如何解决呢?去请教老农,老农提出深翻时不做垅,栽时现做垅。果然这个办法很管用。第三种,遇到疑难不决的问题要问。在玉米地条垅深翻的时候,社队干部因为不知道今年种植规格,不敢决定翻多宽留多宽。后来请教老农,老农说:“如果翻三尺,留二尺,不管什么规格都合用。”干部们一分析,确实很对。因此,深翻工作就提前进行。
如何议呢?议什么呢?赵集公社的经验是干部群众一起议、反复议,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为止。根据他们的体会,生产上的方针大计一定要议。发生分歧和矛盾的时候,一定要议。还有,推广先进经验一定要议。
实际情况是错综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很多问题不是一下子能够弄清楚的。必须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它、掌握它。赵集公社的同志们认识到,调查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做,一定要脚踏实地作试验。这个公社的各种试验工作是做得较好的。他们说,不管有多少种试验田,但按目的来说,只有三种。第一种,凡是新事情一定要试验;第二种,凡是有争论的事情一定要试验;第三种,凡是需要发展的经验一定要试验。正因为他们搞试验的目的明确,因此,试验田虽不多,但却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
要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
搞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在于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就能对所得材料作出正确的结论,就能敢于采取正确的行动。当办的,坚决办;不当办或暂时不能办的,坚决不办。赵集公社的同志们正因为注意了这一点,因此,他们既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精神,又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运动中,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