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4阅读
  • 0回复

打虎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07
第8版()
专栏:

打虎的故事
吴组缃
皖南山区从前也有老虎,我小时候吃过老虎肉;全是很粗的瘦肉,味道不怎么好。有趣的还是打虎的故事。人们口口相传,有许多充满英雄气概的好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正月里某村来了一只大老虎,盘踞在山上不走,为害不浅。壮丁几次出动去打,都被它伤了人。居民垂头丧气,商量说,要除这个害,我们自己怕是不行了;这非请徽州“唐打虎”来不可。
这里人家多是聚族而居,一个村就是一个宗族。“唐打虎”,是指一个姓唐的宗族。据说他们全族都是打虎的好手,附近各县很闻名。当下宗祠里备了财礼,派人到徽州去请。派去的人回来说,唐家挑选了两个本事最好的打虎手,随后就到。
不久,打虎的来了,却是一个老人家,带着他的一个小孙子。老人头发胡子全白了,不住的咳嗽,又是驼背;小孙子不过十几岁,看样子也不机灵。大家很失望。但是人已经来了,只好招待他们吃了酒饭再说。
老人觉察到主人家对自己不满意,就先开口说:“山上没几步路,还是先去打吧,我们回来再吃饭。”
村上人送他们到了山口,不敢往里走了。老人好笑,说:“你们给它吓倒了。有我在这里,怕它什么!”有些人就远远的跟在后面看。
进了山口,小孙子连连用鼻子嗅,在前头走。走了一会,对祖父说:“这畜牲,就在这里了,好像正在睡觉呢,我就叫吧?”老人点点头,找个地势站好了;那孩子就学虎叫起来。果然,老虎从树林里出来了,大得惊人;照例发了威,大吼一声,地动山摇,一直猛扑过来。
老人拿的是把短柄斧子,长有八九寸,斧嘴四寸多点;他举起双臂,斧子齐头那么高,瞪着眼,站得稳稳的。老虎扑来了,他蹲了一下,偏头一让;老虎从他头上蹦了过去。
事情出奇的简单:老虎蹦过去之后,却已经鲜血直流,扒在地上不动了。村上人跑去一看,原来从下巴到尾腚上,连喉头带肚子,都给斧子剖作了两半。
这个故事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也有。后来我看到了,才知道一百几十年前已经流传很广。
纪昀是乾隆皇帝的御用文人。这部笔记有心借神道说教,许多描写和议论带着血腥气,使人憎恶;却又说些似乎平易近人的话,攻击当时的道学家。鲁迅指出过,他特别攻击道学先生,也并非从进步思想出发,而是秉承皇帝的“圣意”(见《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可是,纪昀政治和思想虽反动,他的《笔记》确也写下了几个人民中间来的好故事,这又不能抹煞。
我以为这个打虎的故事不像《笔记》里别的故事,它一点不神奇。细心的人也许会说,很快把老虎剖成两半,是老人利用了对方猛扑过来的力气;对方使的力气越大,它自己就死得越快、越彻底。这很好懂,不算神奇。可是对方那么大的力气排山倒海扑了来,老人的手臂怎么撑得住?他又怎么看得那么准?这在《笔记》里有交代。说事后老人自己说,他练臂十年,练眼睛十年。眼睛用鸡毛掸子扫,不眨一下;手臂能经气力大的人悬空吊起来,不会动一动。这番话很能解答问题。但纪昀单只抓住这一点发议论,把打虎的胜利完全归结到练功夫;这就不符事实,和我们的看法也不同道了。
我听到的传说,是打了虎之后,老人带他的孙子回到宗祠里吃饭。村上人争着问他打虎的本事怎么这样好。老人也谈了纪昀写的那番练功夫的话。但有更重要的话,纪昀的本文和夹注都没有记。老人说,他的那个遭了虎害的祖上,是个打柴的,名叫唐牛,身体壮、力气大,一担能挑二、三百斤。一次正打柴,忽然遇见老虎。他慌了,就逃。但是老虎从背后扑上来了;他急切没办法,两手抓住了从肩头扑下来的脚杆子,并且用头一下顶住了老虎的下巴和咽喉,又用脚踢肚子。两方使尽了力气,相持着。最终,老虎不动了;唐牛的胸口也被爪子抓得稀烂,抬到家就断气了。临死,唐牛除了叮嘱儿子打虎除害,还说了两条:一条是,“我是人,它是老虎。我不该怕它不该逃”;另一条是,“老虎总要扑,要打咽喉和肚子。”唐家子孙打虎,各有巧妙,他们祖上临死说的这两条却是大家都牢牢记住的。
现在世界上人民打虎的兴头都很高;我们都在跟毛主席学打虎的哲学,学打虎的科学,学打虎的艺术。想起这个“唐打虎”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这个故事,跟不怕鬼的故事一样,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的道理:老虎,其实也用不着害怕的。只要你摸清它的本性,掌握它活动的规律,就可以打它、治它。这道理,我想谁都能比我说得好些;这里不必多说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