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本体实而花萼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09
第8版()
专栏:

“本体实而花萼振”
虞晴
读文章的人,有的喜欢从文字上评论文章;也有的喜欢从文字上捉摸怎样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好一些。看来,真正体会“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今有一人,文章写得干巴巴。你如果批评他缺乏文字修养,他喜形于色,乐意接受。你如果批评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苍白,他就在脸色上表示不以为然。
一则“喜形于色”,一则“不以为然”。两种表情,一个结果:一味从文字上去救治自己的干巴巴。实践的后效如何呢?辞藻雕琢,文字浮夸,华而不实,硬做文章。
最近读我们的古人论文章,发现他们对此也是早有教训的。例如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就对比地说:“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黄宗羲主张先要“心明”,然后才有“至文”。依我们的理解,这个“心明”,应当建筑在了解情况既深且透的基础上。正像《红楼梦》上的一副对联所说:“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文心雕龙》上也有对比。一方面是“采滥而辞诡”,“淫丽而烦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另一方面是“本体实而花萼振”,“刚健既实,辉光乃新”。作者显然是反对“瘠义肥辞”、“繁采寡情”,主张“博见为馈贫之粮”的,依我们的理解,这个“义”,这个“情”,这个“博见”,借用到今天,那就是科学的道理,革命的热情,丰富的实际知识,有了这个“本体”文章才能“花萼振”,“辉光新”。
“博见为馈贫之粮”,说得尤其好。文章写得贫乏,不能只靠华丽的辞藻来弥补。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真正做到“博见”,再加上“深知”,这才是真正的救治贫乏之道。
回过头来再说说那个“今有一人”。
这个人,经历了一段摸索的过程,终于投入了群众沸腾的生活,在群众中间工作、学习和思考,逐渐地做到了情况明,见识广,感性知识丰富,获得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语言,理论思想大大活跃了,文采也大大增长了。现在他的“喜形于色”和“不以为然”,完全颠倒过来了。他感慨而又兴奋地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句话可不简单!”“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也正是写文章的基本原则!”“本体实而花萼振,大有道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