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评“曲高和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11
第8版()
专栏:

评“曲高和寡”
胡江非
“曲高和寡”是一句常引用的成语,原出自宋玉的《对楚王问》,大意是写楚襄王问宋玉,为什么大家都批评你?大概有什么不良的行为吧?宋玉不接受批评,反而强词夺理说:有人在街上唱《下里巴人》,能和唱的人有数千,后唱《阳阿薤露》,和者只有数百,再唱《阳春白雪》,却减至数十,最后引商刻羽,杂以流征,竟只剩下数人了。由此得到一个结论:曲弥高,和弥寡。于是,宋玉又转到鸟有凤鷃之分,鱼有鲲鲵之别,因此人也有世俗的不同,这样他就不可能和俗民混在一起,他高超的品学(?)也就更不是俗民所能理解的了。胡涂的楚襄王没有深思,居然附和了他的诡辩。
宋玉的曲高和寡论是片面的,它的片面性就在只以“和”的人数多少作为衡量歌曲的高低的唯一标准。而且他只谈曲,不谈词,除套用几首空洞的曲名外,对于歌词内容却只字不提,只是突出和唱人数由数千连续下减至数人,最后又在曲调上故弄玄虚,说什么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其实古时五声音阶的唱名“宫商角征羽”,就如同今日的简谱“1 2 3 5 6”,所谓“引商刻羽”,也如以2 6为骨干音的商调式,“杂以流征”,纵作复杂的推论,也只是一种转调形式,并非奇难绝技。根据刘邦以“四面楚歌”围困项羽的史实,说明歌曲在当时已直接配合战争起了一定的宣传作用;汉军能在短期内学会楚歌,而且学得像,唱得楚军思家虑国、斗志瓦解,也说明楚歌是易唱易学的,因此宋玉所引证的曲高(因难唱)和寡(不易学)实是不足为信的虚构。
由于观点和解释不同,“曲高和寡”也就产生两种不同的用法,其一是作褒词用,即按宋玉原指以难喻高,像某些旧的成语辞书所注释“高深之曲、知音自寡”或是“才高难得知己”等等;另一是作贬词用,如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的成语小辞典例证:故意把文章写得晦涩深奥,叫人看不懂,反而嚷着“曲高和寡”。如此解释,我认为,就比前者正确切实。
歌曲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但质量的高低决不在难易上定论的,当然更不能认为和寡的歌曲质量必高,和众的歌曲质量必低。我们认为,所谓“曲高”必先要求思想性高,其次要求艺术价值高。这二者的统一,必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像《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全世界人民心一条》……真是一唱众和、百听不厌。由此可见,如把“高”作“好”,而不作“难”解释,不是故作玄深,那么,应该说曲高未必和寡了。以难易、和寡和众,而不从思想性、艺术性去衡量歌曲的质量的高低,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以为唯有和寡才算高的人,恐怕也是像宋玉那样拒绝批评,故步自封而又强词夺理罢了。
其实,岂止是歌曲如此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