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使农业机械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14
第1版()
专栏:社论

使农业机械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上的地位,随着农业技术改造的进展,越来越重要了。虽然就全国来说,目前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上还不占主要地位,但是它的数量却在迅速增加。从1958年到1960年,全国的拖拉机增加了两倍左右,排灌机械增加了八倍左右。在一些重点地区,农业机械增加得更快。北京市郊区1960年年底拥有的拖拉机数量,按标准台计算,已经相当于1957年的十倍。充分发挥现有的和即将增加的农业机械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只有把每一台农业机械管理好、使用好,有一台机器就发挥一台机器的效能,才能为国家和人民生产愈来愈多的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
怎样才能使农业机械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呢?根据各地的实际经验看,当前首先需要做好下面几件事。
为了把农业机械管理好使用好,首先要正确解决农业机械的经营体制问题。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的条件下,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的经营方式,一般以“社有社营”或“社有队营”为宜。不论实行“社有社营”或者“社有队营”,都需要把机器固定到生产队使用,使机耕作业和生产队的生产密切结合,使驾驶人员和广大社员共同维护机器,充分发挥机器的效能。在目前拖拉机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应当明确规定把拖拉机主要用于耕地作业上面,因为这项作业占用劳动力和畜力最多,实现机械化的效果最大。
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作业质量,降低作业成本,是管好用好农业机械的主要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切实加强对机耕作业的全面领导。机耕队、机车组是机耕作业的基层单位,它们的工作状况,直接决定着机耕作业的效果。合理的劳动组织、科学的作业计划(机耕作业计划必须与生产队的其他作业计划密切衔接和配合)、严密的责任制度、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等,都是保证机耕作业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黑龙江拜泉县兴农公社实行定人员、定机具、定地块、包任务、包油料、包修理费用的“三定三包”制度,组织包车组,固定每台机车的驾驶员和农具手,完成了作业任务而又节省了油料和修理费用的,按节约的多少给予奖励。这个办法可以提高机耕作业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有利于机具的保养维修。
建立和健全工作制度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驾驶员和农具手的思想领导。应当深入地对机耕作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挖掘农业机械的潜力,大力开展劳动竞赛,推广先进经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玛纳斯垦区石河子总场侯正元机车组驾驶的“莫特兹”牌拖拉机,安全行驶两万三千多小时,越过四次大修期,四年半中完成二十一万八千多标准亩的工作量,相当于国家1960年定额十八倍。北京市怀柔县王化公社毛淑英机车组驾驶一台“热特25A”型拖拉机,安全运行八千一百八十多小时,从1960年1月到11月完成了二万五千九百多标准亩的工作量,超过全年任务的一点三倍,一年多来节省了两次大修和五次中修费用共七千元,节约了进厂修理时间一百八十天。侯正元机车组和毛淑英机车组的先进生产者们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责任心,他们精心管理机器,每日每时都细心保养机器。其他地方,近年来也涌现了不少先进作业单位和先进拖拉机手。领导的责任是及时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发动劳动竞赛,提高机耕作业人员的工作水平。
做好农业机械修配工作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各个地区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建立一个健全的农业机械修配网,力争做到拖拉机等复杂机械小修不出公社,中修不出县,大修不出专区。为了搞好农业机械的修配工作,要有足够的专业工厂,要有必要的专管机构。国家下拨的农业机具修配材料应当保证专用。一切担负农业机械修配任务的工厂,都应当全力完成这项光荣任务。城市工业部门除了要帮助农村修理农业机械外,还要帮助县和公社加强修配网的建设。
目前,我们的机引农具数量有限,品种较少,有些机引农具还没有定型、成套,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农业机械“有头无尾”的问题,即只有动力机械,缺少机引农具。这种状况妨碍农业机械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各地应当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条件,根据土洋结合的原则,发动群众,大力配制和改进机引农具。河北邯郸市所属各县两年来创制和推广了二十多种土洋结合的机引农具,对于提高拖拉机的利用率和扩大机耕面积起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农业机械的大批下乡,农村需要的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人员、驾驶员和机引农具手越来越多。培训这方面的技术力量,是关系当前农业机械使用效果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农业机械化的长远大计。各个地区和公社都要认真规划,积极安排,以便有步骤地解决这个问题。城市工业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大力支援农村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中把农业机械经营管理好和使用好,如何把农业机械和旧式农具、改良农具适当配合,如何使机械化作业与精耕细作相结合,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复杂的任务。我们的经验还不足。但是,只要各级领导同志踏踏实实地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钻研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够逐步学会解决这些任务的新知识、新本领,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经济效果,不断地扩大农业机械化的阵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