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春暖花开气象新——川西平原孝德公社的备耕热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03-14
第2版()
专栏:四川通讯

春暖花开气象新
——川西平原孝德公社的备耕热潮
本报记者 于竞祁
川西平原上孝德公社的社员们,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个个都在发挥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向新的增产目标前进
一个个竹丛环绕的院落里,接连几天晚上,都充满了议论和笑声,那是社员们围着明亮的灯光,充满信心地讨论着今年的生产计划。
孝德公社连年增产,今年还能再增上去吗?
在三管理区社员大会上,一小队社员罗天福站起来,说出了大家的共同愿望:“行!我们今年保证还能增产!”他接着说:“我们有利条件很多,不要说大家的干劲大,干部领导更有办法,光是补一下去年生产漏洞,就能比去年增产。一队和四队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但产量却比四队低,认真一比,就看到技术措施上有漏洞,比如密植没有全部因地制宜;好田、坏田施肥一样多,不合理;中稻种得太少等等。全队商量好了,今年首先要从这些方面改进。”
四小队也能增产吗?社员代表张义德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还能增产!”他说,虽然去年增产大,可是还有潜力,比如:秧田留得过多,十几亩田便少收了几百斤;三十多亩稻田因单纯讲规格,误了季节,每亩就少收了一、二百斤……
这些日子,在孝德公社各个生产队都展开了类似的讨论,大家的增产干劲鼓得足足的。
与此同时,以生产小队为单位组成的有老农、中年社员、青年社员和技术员参加的调查规划小组,也整天在地里东奔西跑,调查研究每块田的历史的和当前的情况。大家争论着种什么,怎么种,产多少。老社员殷盛巨为了改造一块低产田,找了几个老朋友整整研究了半天,然后又连夜向队长汇报改造的办法。饲养员、蔬菜员、副业队员也都提出了养猪、种菜、种药各方面发展的意见。每一个指标,每一项措施,都被反复推敲着:能实现吗?符合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要求吗?
困难吓不倒的人
公社党委书记杨功贵和一伙人蹲在麦地里,大家拔出了一把麦子传看着,然后又挖起泥土来。
“你们看,原因在哪儿?”杨功贵问:
“田土干板,根子串不长,肥吃不进。”老农们回答。
为了夏季多收,今年全社尽可能地多种了一些小麦和油菜,精耕细作花了不少功夫。不料种的时候多雨,随后又遭干旱,苗架一直不好。这是影响增产的一关。
突破这一关的搏斗开始了。
按照老农们的建议,要给麦地和油菜田普遍松一次土,再灌一次春水。这就意味着,每亩地要多花七、八个工。由于许多公社共一条堰,放水时间有限,水也随着紧起来。但社员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最先这样做的庐尚洪作业组就是这样。他们一锄一锄地挖完了全部麦地和油菜田。他们组成了突击队,每班几小时,上班接下班地干,三天全部田地都灌上了水。其实,像这样干法又何止庐尚洪他们几个?全社几乎都是这样,只用了十来天就把全部土地松过并浇灌完。许多高地还采取了都江堰灌区从未有过的干法:用人挑水浇灌。
庐尚洪说的好:“大办农业我们最拥护,贯彻政策干活更有劲,这还怕啥!”社员们在今年生产中的确碰到不少困难,但困难被他们克服了。
后进队赶先进队
最近,孝德公社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许多原来的后进队赶了上来,评比竞赛的优胜红旗,不再停留在少数队了。
九管理区五小队过去生产和生活都赶不上别的队。总结办社经验中,大家找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干部没有很好地依靠群众。新选出的队长殷乾跃深深地接受了这个经验教训,遇事和群众商量,特别是首先听取贫农、下中农的意见。于是,上下一致,干部群众同心同德的局面出现了。在贫农、下中农会和社员代表大会上,大家一致决定:坚决摘掉落后帽子!他们说干就干,在备耕中出工快,人数齐,干劲大,办法巧,真可以说是面目一新。
老贫农徐大冰提出:要生产好,必须肥、水当家。于是队干部带头挖光了三年来没有挖净的大小粪坑,把肥料送到田头。副队长易文新带着二十七个社员突击了三天,把所有大小渠道整修出来。下中农李士兰高兴地接受了群众的选举,当了炊事员。她虚心征求意见,改进饭菜花样,讲究口味,注意卫生,很快把一个三类食堂办成了红旗食堂。五小队在最近一次评比中,已经名列前茅了。
开源还须节流
二管理区会计打完了算盘,兴高采烈地找到支部书记马富贵:“马书记,这下要节省六千多元呢?”这就是说,今年按社员建议少买商品肥料,多积农家肥,商品肥料投资便由占肥料投资的40%减少到10%。
“会打会算,一世不穷。”社员们在热情百倍地大搞生产、大搞建设中,从没忘记这句至理名言。人们爱护集体的一草一木,关心一分一文的节约。二管理区社员算了账:一斤粪能抵一斤麻枯(肥料),而后者七、八分一斤,前者不到一分。建议被接受后,人们立刻展开了积造农家肥的高潮。家家户户订了计划,仅大春一季人粪尿就可以积六万多担,比去年增加20%,鸡、鸭、羊、兔、草灰等更比去年多一倍以上。在远地放鸭子的社员听到消息,连夜派人把鸭粪挑回。不到十天,所有粪坑都装的满满的。
为了适应春耕的需要,社员们开展了修旧农具运动。被称为“土专家”的唐生德,不仅自己修,还到处帮人修,一个人便修好了二十多副粪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